主办:党群工作部
总第1159期
 
关于我们
  • 出版时间:每月上旬
  • 投稿邮箱:lyymyhome@sina.cn
  • 联系电话:0379-63252224
  • 地  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56号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新闻作者:吕佳麒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筑三院 吕佳麒/文  图片:来自网络

  当你问起一名建筑学子是否听过林徽因,他的笑容一定会层次分明且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当你在四月这么一个时间提出这个问题。对于林、梁两位先生的敬仰总是应该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而起,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先生也几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可是,为什么是四月呢?

  首先,是林先生自己的“四月天”。

  林先生有着自己的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创作于1934年,诗中以“四月天”为意象,描绘了温暖、希望与生命的盛放。诗中“笑响点亮了四面风”“雪化后的鹅黄”“一树一树的花开”等句,既是对自然春光的赞美,也被解读为对至爱之人的深情告白。

  无论具体指向为何,诗中“四月天”的纯净与生机,恰与林徽因在徐志摩心中的形象高度契合。

  接着,是徐志摩的“四月天”。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倾慕贯穿其一生,其诗作中虽未直接使用“四月天”的比喻,但通过其他意象隐晦表达了对她的情感。

  《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情死》:“玫瑰!我顾不得玉碎香销,我爱你!”;

  徐志摩的浪漫主义诗风和对爱的炽烈表达,深刻影响了林徽因的创作。两人在泰戈尔访华期间的文学互动(如共同参演戏剧、翻译诗歌),更强化了这种精神共鸣。

  徐志摩逝世后,林徽因的诗作被后人视为对这段感情的回应。金岳霖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进一步将“四月天”固化为林徽因的精神符号,并暗含她与徐志摩的未尽情缘。

  最后,当四月真的过去了,她也就成为了我们的“四月天”。

  林徽因的才华、优雅与坚韧,恰如四月天的特质。她既是诗人,也是建筑学家,在理性与感性间游刃有余,如诗中所写“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尽管饱受肺病折磨,她仍以诗意面对苦难,正如四月天“柔嫩喜悦”中蕴含的蓬勃生命力。

  “四月天”作为林徽因的自我书写,既是她对爱与希望的礼赞,也是后世对其与徐志摩关系的诗意诠释。徐志摩虽未直接使用这一比喻,但两人在文学与情感上的交织,使得“四月天”成为他们精神共鸣的永恒象征。这一意象的流传,既源于诗歌本身的感染力,也折射出民国文人群体对理想爱情与自由灵魂的集体追慕。

  她在宾大美术系修完了当时建筑学系的所有课程,并且拿到了优秀的成绩。

  她的结婚蜜月是欧洲古典建筑考察,是考察,不是旅行。

  她与梁思成回国后放弃了清华大学的优待,选择去东北大学创建建筑系,也因此加重了自己的肺病。

  她在抗战期间颠沛流离,高烧时因为没有房间躺在旅馆的地板上。

  她在抗战期间放弃了出国的机会,在四川李庄,饥寒交迫,写信给美国的费慰梅,问她是否有不要的衣物。   我们不曾在那么多悬殊的抉择中挣扎,只能以自己粗浅的认知揣测这些事实之下究竟是怎样坚韧的灵魂。

  1945年,林徽因双侧肺部和一侧肾均已被结核菌严重感染,最多只能维持5年生命。事实上,林徽因活了10年,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她和梁思成被聘为清华大学的一级教授,主讲《中国建筑史》,还集中写作和译著了有关古建筑和城市建设以及规划方面的文章。

  1950年6月23日,林徽因在中南海怀仁堂见证了属于她一生的光辉时刻,她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在全国政协第一届二次会议上以热烈而经久不息的掌声通过。多年后,梁思成对林洙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但是,毫无疑问,梁思成后来还说了一句大实话:“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这其中,种种情绪与生活的细节,只有梁林二人最为清楚。

  1953年,北京上级方面准备拆除永定门城楼。当时林徽因在病床已经难以说话了,但是她还是坚持站了出来,她指着北京副市长吴晗的鼻子怒斥道:“你们拆去的是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那时你们再盖的就是假古董!”讽刺的是,2004年,“假古董”竣工。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病逝,4月3日,林徽因追悼会在北京市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去世后,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刻着“建筑师林徽因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着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来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徽因。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四月》:“晓凉暮凉树如盖,千山浓绿生云外。”。

  《客中初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四月的黄昏》:“四月的黄昏里/流曳着一组组绿色的旋律。”

  在农耕文明的沃土上,我们从未吝啬在一年中最为明媚的四月抒发感情,可是唯有这么一个人指代了“四月天”。她就像四月这样温暖、生机勃勃、充满希望,指引每一个建筑从业者砥砺前行。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