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者:朱晓乐
城市双修提出的背景 城市双修主要基于我国追赶期快速发展阶段野蛮生长、粗放开发、平庸空间等问题而提出,对快速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缺憾加以弥补,内外兼修,长远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 “存量发展时代”,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等,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城市双修是通过更新、改造、整治、修复、修补,不断地叠加人类活动的优秀信息,而不是片面地推倒重来,那些疯狂突进、大拆大建、破坏文脉的改造方式应当摈弃。
城市双修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双修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双修包括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包括加快山体修复、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修复利用废弃地、完善绿地系统;城市修补包括填补基础设施欠账、增加公共空间、改善出行条件、改造老旧小区、保护历史文化、塑造城市时代风貌。
“城市双修”可以从两个层面解读: 一是对于城市生态地区,应该运用底线思维进行建设,避免城市建设对环境造成损害,并引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是对于城市建成地区,应该注重提升品质与效率,重点改善人居环境。通过更新织补的理念从局部到整体、由“点”到“面”地对其症结进行梳理,并提出修补与处理的策略。
城市双修通常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强化历史文化特征,延续历史文脉,传承风貌特色,恢复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城市设计是塑造和管控城镇风貌的重要工具,它对城市的山水格局、公共空间以及建筑风貌等的提升及管控都能起到重要而又关键的作用,它是双修工作的有力工具。城市设计工作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特色,构建宜居环境为目的,通过对城市空间秩序、建造环境品质和城乡景观风貌的构思和控制,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
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三亚成效
三亚双修思路:总体把握、系统梳理、突出重点。从三亚的实践来看,城市生态修复以保护自然资源、修复自然环境为基础,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关注山、河、海岸的修复,通过对山、河、海等生态要素进行总体设计,完善“山海相连、绿廊贯穿”的整体生态格局和生境系统。城市修补则以城市形态、城市色彩、广告牌匾、绿化景观、夜景亮化、违章建筑拆除为抓手,涵盖城市功能和交通设施完善、基础设施改造、文化延续、社会网络建构等多项综合性内容。
山的修复:依据山体修复坡度分类修复,重点修复三亚河上游的8处受损山体,复绿面积23.7万平方米,使破损的山体得到修复和绿化,同时进一步丰富内涵,塑造场所,打造示范。
河的修复:清除淤塞、水系贯通,有条件的可结合水系贯通建设湿地公园,修复被破坏的自然岸线,保护生态良好的自然岸线,保持优化人工景观式岸线,增强公共性,增加可达性,完善设施。利用海绵城市与污染管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设东岸湿地公园、红树林生态公园、金鸡岭生态公园、丰兴隆生态公园,打通东岸湿地和三亚河的连接,加快恢复三亚河的生态体系。
海的修复:补沙22.3万立方米,修复了2.6公里海岸线,完成了15公里的沙生植被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沙滩泥化和岸线侵蚀现象得到遏制。
绿地修复:编制了《三亚市绿道系统专项规划》,建设14.5公里的月川生态绿道。建设下凹式海绵绿地,实现雨洪资源化。
拆除违法建筑:全市共拆除违法建筑765万平方米,腾出土地约5300亩,有力地支持了绿化扩容、城市更新、产业发展。
广告牌匾整治:制定了《三亚市构筑物管理办法》《三亚市户外广告设置技术标准》对户外广告的位置、尺寸、材质、色彩、风格、灯光等提出了具体的控制引导要求。
城市空间形态和建筑色彩管控:编制了《三亚市城市风貌总体规划》,制定了城市天际线和城市空间界面的管控细则,建立了数字化三维模型审批平台,强化城市界面形态、建筑高度等的空间管控和审批。
城市亮化改造:编制了《三亚市城市夜景照明专项规划》,以三亚湾城市立面、三亚河两侧以及几条城市主干道为载体,打造城市夜景“金色屋顶”。
城市双修的作用
城市双修是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的有效手段,管理的粗放是我国各城市风貌混乱(高层分布杂乱无章)的重要原因之一。法国巴黎的香舍里榭大街被誉为世界上最漂亮的街道,就是因为它严格地规定在大街上所有外加的附加物都必须是白色的,就连“麦当劳”的标志,标准的红与黄颜色在这里也变成了白色。
城市双修是从机械开发到人文关怀的有效方法。近年来世界城市的发展趋势倾向于环境、特色、品质、生态、活力、文化等方面。波士顿“大开挖”工程,拆除高架桥,营造公共绿地和人行空间;韩国首尔“清溪川”改造,拆除高架桥,改造为滨水空间和下沉公园;波特兰“绿色街道”改造,植入绿地和人行街道,美化街道,同时限制车行;张家港小城河整治,将从前的臭水沟改造成现在市民最喜欢的滨水空间。
城市双修是从破坏环境到生态环境的有效转变。挖山开路、洱海填湖建别墅等破坏环境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城市双修是基于城市地方特色,以自然环境为特色之本,以历史文化为特色之魂,以社会发展为特色之新。地方特色重于国际风尚,与国际接轨是服务标准的接轨,而不是城市、建筑风貌的照搬。
小结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需要“内外兼修”,既是物质空间环境的修复修补,也是软环境(社会文化行政等)的修补。城市品质提升,风貌形象优化,由量向质转变,不是外在的形象工程,而是走向内在的民生工程;不是量上的拓展建新,而是品质的营造提升;不是单一的就事论事,而是综合的系统梳理。城市管理水平,政府治理能力,城市文明进步,不仅是项目安排、工作计划,也是有关城市发展建设法规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优化,体现的是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和执行能力的提升,城市文明的发展进步。
生态可以修复,城市可以修补,但高度很难降低。未来城市的建设要特别控制建筑高度。
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重塑自然环境、重振经济活力,重获文化认同,重育场所精神,重塑设施品质,重建社会良治。助推城市转型发展,建设更美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