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者:安慈雯
从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到乡村振兴的“二十字要求”,中央精神一环扣一环,一环更比一环具体。但中国式速度的建设,为了以最高效的方式展现乡村振兴的的成果,“要面子不要里子”的样板工程成为部分村庄发展走偏的体现。
白墙灰瓦,墙体彩绘,房子的另一面也可能依旧破损不堪;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美化绿化先行,真正村庄里的村民未能在生活上得到根本的改善;部分基础好、区位好的村庄集聚了大多数的公共资源,但在中国大部分村庄无特色资源,因此也导致了设施、资金等分配不均,振兴的也是少数村庄,大部分村庄并未从实际中得到受益。
中国的乡村振兴应该放慢脚步,循序渐进发展。以德国村庄更新为例,循序渐进型模式是将乡村治理看做一项长期的社会实践工作,在这过程中,政府通过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调整,对农村改革进行规范和引导,逐渐地将乡村推向发展与繁荣。
德国的乡村治理起步于20世纪初期,其中对于村庄更新是政府改善农村社会的主要方式,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1954年,村庄更新的概念正式被提出,在《土地整理法》中政府将乡村建设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作为村庄更新的重要任务。
1976年,德国在总结原有村庄更新经验的基础上,不仅首次将村庄更新写入到修订的《土地整理法》,而且试图保持村庄的地方特色和独具优势来对乡村的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整顿完善。
到了20世纪90年代,村庄更新融入了更多的科学生态发展元素,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被提升到和经济价值同等的重要地位,实现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德国村庄更新的周期虽然漫长,但是所发挥的价值和起到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对于乡村治理来说,这种对村庄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更能使农村保持活力和特色。
循序渐进型模式是针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需要不断调适现行的乡村治理目标、方式和手段,以求实现农村社会的整体效益,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也更是适合中国大多数普通村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