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者:贾鑫
中华文明植根于土地,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复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也提到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乡村文化将与乡村产业升级、社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提升等要素互为表里,共同完成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
一、乡村文化的构成
基于乡村地域特性和乡村社会性质,乡村文化是指乡村区域的村民在生产、人际交往过程中,为满足生存、生活需要,共同创造、集体享有的人类创造物的总和。既包括物质产品、符号表征等物化层面创造物,也包括价值体系、语言、行为方式等非物化层面创造物。
(1)乡村文化的特征:
(1)乡村文化的特征:
1)乡土性:乡村文化是一种“有根”的文化,有着“生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乡土认同感,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
2)共有性:指乡村文化是乡村成员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共同形成的,并在非强制状态下共同遵守。
3)延续性:指乡村文化是在数百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通过乡村成员的后天习得而不间断地传承着。
4)时代性:指乡村文化精神内核虽然稳定,但也会随着时代趋势的强大力量而发生巨变。
(2)乡村文化的类别
1)物态文化:指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如村落形态与风貌、乡村建筑、生产生活资料、劳动产品等。
2)制度文化:乡村基于自身稳定和关系协调,由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规则形成的规范体系。
3)行为文化:是乡村社会成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慢慢衍生出的习惯风俗。
4)精神文化:是乡村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包括家族文化、宗教文化、乡村审美、孝道文化等。
二、我国乡村文化发展与复兴目标
二、我国乡村文化发展与复兴目标
(1)目前我国乡村文化的问题
1)延续断代危机。而当前乡村面临着产业凋敝、原有成员离开乡村共同体的发展窘境,“空心村”状况日益严重。这就使得乡村的常住居民以老人为主,乡村的传统文化无人继承。
2)文化创新人才缺乏。当下的乡村,乡村文化延续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对外来文化的涵化与创新。而缺少自我更新能力的文化必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亡。
3)文化与外来文化难以融合。外来人口进入乡村,带来与乡村文化迥异的外来文化。但乡村原成员与新成员间难以融为新的乡村共同体。这种文化上的隔离严重阻碍了乡村在社会结构、经济产业方面的发展。
(2)我国乡村文化的复兴目标
1)承继:再现绅士与农夫同源、知识分子与耕者并处的社区结构,打造传统村庄耕读相济、礼存诸野的生存空间,再造乡土中国培育人才、培育文明的能力。
2)创新:融入重视个人空间、建设共同平台的现代精神,化解融入市场经济与保持个性品质的两难处境,寻找更自然、更持续、更效率的农耕与社区规范。
3)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发挥文化的创造精神与凝聚能力,修复乡村的社会结构、经济体系、生态环境,形成乡村与城市动态平衡、文化与其他发展要素有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三、乡村文化复兴的体系建构
(1)建构原则
1)保持乡村文化的“乡土”本色
在乡村文化构建过程中,要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在保持乡村文化“乡土”本源基础上,吸纳外来文化可资利用的养料,从而推动乡土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2)激发乡村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与自信
乡村文化的建构关键在“自觉”,不在“强制”,这需要乡村社会成员自内而外的推动,主动发现乡村文化发展的内在活力与生命力,并赋予文化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与经济支撑。
3)提升乡村文化的经济变现能力
乡村产业的选择应与乡村文化密切相连,并通过产业提升乡村文化的经济变现能力,为乡村社会成员创造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收入。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基础上,乡村文化保护与复兴将成为内部社会成员的自觉,同时乡村文化的自我强化也将成为产业新的推动力量,并最终形成文化、产业良性互动的乡村发展模式。
4)涵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
乡村文化的复兴须以开放的态度,吸收时代文明的优秀文化因子,去粗取精,涵化吸纳,在传统的乡土文化精神与现代的生活方式间实现乡村文明的新生。
(2)乡村文化体系的建构途径
1)双向构建文化共同体
一是在原乡村成员中建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尊。建立文化自信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产业发展展现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村民在收入提高的同时自然会自觉保护、传承其文化形式。
二是善用民间机构与个人的力量。民间文化组织、乡村发展研究者、返乡田居者等民间力量在文化认识、乡村发展模式等方面有较为深刻的思考与丰富的发展资源,他们参与乡村建设往往是以乡村文化认同为基础,因此,由他们来重新定义乡村文化特质,扭转乡民“城市文化先进,乡村文化落后”的观念将更加有效。
2)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生结构
在对乡村发展现状深入调研、仔细剖析的基础上,构建文化与旅游的共生结构是实现乡村文化复兴的有效手段之一。
文化与经济的共生结构将产生“强者恒强”的发展效应,在文化与经济的互促发展中,乡村将改变目前人口单向流出,产业逐渐衰落的现状,而形成产业兴旺,人口双向流动的可持续发展结构。
3)多方合力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与城市均等的公共服务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性要素。其中,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服务机构等多方面内容,其构建直接影响着乡村文化复兴的落地性与可持续性。
在落地建设层面,需要政府、村集体、下乡企业、乡村居民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其中:
政府做好文化设施建设,提供免费的文化资源,出台有利于乡村的文化服务政策;
企业要有机结合乡村文化,将企业产品开发与公共文化服务有机结合;
村集体要做好沟通政府、企业、原住民与外来居民的文化诉求工作,平衡各方对文化服务资源的需求;
乡村原住居民要积极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中,深挖乡土文化的内含与价值。
4)政策引导构建乡村文化管理保障体系
乡村文化管理保障体系涉及文化制度和产业、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因素。
在文化制度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应根据实际简政放权,通过宏观政策释放社会的文化建设力量,并根据反馈随时保持政策的弹性机能。
在文化产业方面:政府应对重点扶持的相关企业给予财政、土地、审批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并保持可持续性。
在资金保障方面:政府应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文化资金渠道,并通过与金融机构、文化基金等的合作,为乡村文化提供建设资金。
在人才管理与保障方面:政府应进行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岗位责任制,为各项文化政策的落实提供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