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三院 麻晓明/文
当前洛阳老城改造陷入了停滞,老百姓无论迁出或者没有迁出,都很为难,政府由于受制于资金和国家层面大政策——保护延续古城文脉留住乡愁等方面的原因,也很为难。多次走进老城的老街。也留意了许多国内其它地市在老城改造延续文脉方面成功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也想到了我们洛阳的老城改造如何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流于一般化。
今年,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开园了,到园里走了一趟,觉得老城改造如果循着这个商业化旅游化的路子走下去,会给历史和后人留下太多的遗憾。
老城城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从西周的城池到隋唐时期的城池,都是有据可查的,二者之间的叠加相连有考古资料佐证。此外,位于西华街北侧的贸易大厦的西周车马坑(1985年考古)和瀍河两岸(林校和北窑一带)西周祭祀、冶铜遗址更说明老城城池与西周王朝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存的老城格局是金元时期留下的,到目前也有近千年的历史了。老城的城池(包括城门)格局在近百年中遭遇了三次大的破坏。前两次分别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战争原因,不细谈了。而第三次破坏却发生在2003年前后,囿于当时的形势和人们对古城街巷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已经铸成大错,难以挽回了。这里指的是老城的北大街改造,以这个改造为始点,东北隅和西北隅拆掉了老房子,泯灭了老街道,使老城的西北、东北变成了一片新城区,六七层高的住宅楼林立,老城的古旧风貌基本荡然无存。
而东南隅和西南隅的大规模动迁改造却发生在2013年秋天。这个改造在几经周折后,回过头看看,真是百感交集。这里面走了很大的弯路,现在我都不忍心去仔细回忆了。改造的商业化动机和方向让人很无语。
洛阳老城的确需要改造、整治和保护。建国后两个三十年过去了。在这六十多年中,已经历尽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老房子逐渐破败。破败后,到了2000年前后,老街面貌真的是不尽人意,毛病多多。房屋建筑,高低悬殊,参次不齐,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搅在一起,老房子破败一天天严重,新房子也因为缺乏统一规划,各行其是,乱象十足。更因为,老街改造严重滞后,生活污水处理一直处于空白状态。一家一户(院)的旱厕,到了2000年前后,仍然大量存在,给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带来的不仅仅是落后,更有精神上的苦恼和刺激。
然而事实却令人失望。由于老城是个人口密集的住宅区,缺乏上规模的工业厂矿。区一级的财政,多年来并不宽裕,难有力量对辖区内的诸如污水管网、消灭旱厕此类事宜给予办理。当然,生活的不便还只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还有街容街貌及至消防通道等等方面的矛盾。
洛阳老城,千年老城,改造方向真的要扭转了,现在还有机会,来得及,留一点文脉与乡愁,否则,我们将如何面对一代代的后人呢?
如何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古城文脉,是老城改造中的一个关键。换句话讲,就是要保护原老城居民的房屋所有权。老城的原住居民,必须要有。尽可能出台政策,留住原住居民,因为在原住居民身上,有着浓郁的洛阳味,最突出的是方言和民俗,这是活老城,要代代传承的。据了解,现在老城原住居民中,仍有一部分是世代生活在老城的,有的已经达到了十几代,最少也有五六百年的居住史了。比如董笃行的后裔,家谱记载在老城生活已是十几世了。这种重视原住居民不动迁的模式,外地也有成功的经验。比如北京的青龙胡同,就是一个老住户与新的文化创意企业和谐共生的典范。因为拒绝“破坏性拆除”已经成为了北京旧城改造的共识。青龙胡同改造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开发商的介入,缓解了盈利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有利于保护老城的城市原真性的记忆。
习主席在2014年2月25日视察北京南锣鼓巷时,询问居民有关住房改造的意见时,肯定了原地重建原住居民不动迁的居民意向。这是习主席实践“要留住乡愁”的具体事例。2016年11月召开的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给洛阳的重要定位之一,是“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2016年9月召开的洛阳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在传承保护中留住文化根脉。”凡此种种,期望老城改造能出现新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