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里淘金财经观察 作者:陈少乐
时隔数年,洛济融合再度映入眼帘。
融合需要有个着力点,共建融合示范区或许最为简单。
一、洛济融合的必要性与产业、空间之优势
洛阳、济源两地历史同源、空间毗连、山水相依、人文相亲,推动洛济深度融合发展不仅仅是洛济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更是国家黄河战略的内在要求。
推进洛济深度融合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简述有以下几大方面:
第一,能够提升洛阳和济源在国家区域发展和黄河战略中的关键地位,和发挥洛济空间毗连、重大设施共享、产业优势互补等基础条件、探索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第二,能够发挥两地制造业发展基础优势,推动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也能够推动两地文旅资源融合发展,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国沉浸式文化旅游名城。
第三,更容易统筹两地生态资源本地,合力共保“一河两山”的优良生态本底。并能发挥洛济城市、乡镇的高效集聚人口和经济的实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强化对豫西北、晋东南和陕东的辐射带动能力。
二、目前洛济深度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洛阳、济源位于郑州、西安两大国家中心城市之间,受到虹吸作用较强,战略边缘化趋势明显,发展能级与内部协作不足。
第二,目前两地传统产业比重偏高,在高端石化、电子化工材料、光电元器件、生物疫苗等产业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风口产业和高品质服务经济联动不足,产业发展动能不够。
第三,东西向单一的交通廊道限制,很难形成门户与枢纽经济,同时两地跨河通道不足,与沿海三大城市群缺少直连直通,主城区间联系不够紧密。
第四,“一亩三分地”决策思维仍然在一些政府部门普遍存在,一体化所需要的全局意识、统筹决策还没有全面的、真正的树立起来。
第五,两地受山水地形、大遗址、基本农田、生态廊道等多种要素相互叠加,对城市空间拓展的刚需约束强。 三、五大建议
第一,设立洛济融合示范区,明确空间范围。建议示范区的核心区包括洛阳吉利街道、河阳街道、西霞院街道、康乐街道、白鹤镇、小浪底镇,济源大峪镇、坡头镇,拓展区包括孟津区横水镇、会盟镇,济源轵城镇等。
在空间模式上,把黄河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探索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打造“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空间格局。
第二,建立示范区体制机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体制机制。搭建“管委会+公司”的管理架构。成立两地直属的示范区管委会,主要负责示范区发展规划、制度创新、改革事项、重大项目、支持政策的研究制定和推进实施,促进人员互动与项目联合招商建设。探索“六个一”(共谋一个项目、共建一批机制、共绘一张蓝图、共商一套标准、共推一份计划、共管一个运维)的跨域建设新机制。
组建洛济融合发展投资平台公司,作为示范区开发建设主体,搭建市场化的投资运作平台。 第三,深化两地产业创新合作。强化创新协同,产业共建,聚焦风口产业协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建设高品质“中小企业创业园”。推动石油化工的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依托吉利-华阳、虎岭、孟州开发区,共建一批合作园区,开展上下游产业合作。
第四,加快两地文旅融合合作。依托黄河文化、华夏文化、河洛文化等,深入挖掘轵城、会盟等黄河历史文化资源,串联文化节点和旅游线路,谋划建设黄河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治黄博物馆、河图文化馆等项目。 依托黄河两岸生态廊道建设,加强黄河两岸的旅游协作,积极对接黄河国家公园,整合黛眉山-王屋山世界地质园等资源、统筹规划、协同开发,打造高品质黄河文化旅游区。
第五,创新生态保护模式。强化黄河两河湿地协同保护,研究制定泥沙资源利用方案,引进泥沙资源化综合利用企业,建设国家泥沙实验室和资源化利用基地。
探索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新技术新模式,提升碳汇规模和质量。加强碳减排统计、核查、监管、人才队伍等基础能力建设,谋划建设黄河流域碳汇基金小镇。
结束语:建设先行示范区是实现洛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强力抓手和主要载体,开展洛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生态保护、文旅融合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创新和示范,建设河清未来城,打造黄河中下游的黄河客厅应是洛阳和济源在“十五五”期间共同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