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里淘金财经观察作者:陈少乐
2020年,省委省政府将洛阳定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今年12月11—12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工作首要任务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洛阳的商业街区的特色如何?消费场景的创新如何?我们先从整个国家大势谈起。
一、国家动作与示范案例
2009年商务部出台《关于加快我国商业街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8年,商务部就在11个城市开展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改造、高水平运营的要求,指导地方在五个方面扎实地推进工作:一是街区环境、二是商业质量、三是文化特色、四是智慧街区、五是体制机制。
2019年,浙江省出台《浙江省推动高品质步行街建设实施方案》,将创建一批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经营有道、品牌有名、数字引领的高品质步行街。
2020年,四川省印发《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实施意见(2020-2022年)》,要将当地自然禀赋、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川菜川酒等特色产品与服务融入步行街建设和改造。
2020年,山东省出台《推动步行街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希望积极引入各种特色业态,发展夜间消费、体验消费、离境退税,满足个性化、国际化消费需求。
北京、长沙、成都等地在近年来都出台了商业街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商业街区的发展目标,业态优化布局,设施完善和场景营造的重点任务,对商业街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引领。 在此推动下,全国商业街区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打卡经济,街区漫步越来越受到文旅消费者的青睐,各地商业街区成为互动式深度旅游的重要载体。
二、当前我市商业街区的现状 长期以来,以“盒子商业”为代表的标准模式为洛阳商业的主色调。现在以“街区”为代表的非标商业正在以迅猛之势成长。这是洛阳城市更新和特色营造的重点。
我市现有特色商业街区65条(市区55条、县域10条)。其中,省级示范步行街2条(广州市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1条(铜驼暮雨),市级“青年友好街区”6条(广州市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天心文化产业园、洛城中街、铜驼暮雨、西工小街)。
老城区、瀍河区紧抓新文旅“风口”推动洛邑古城、洛城中街成为汉服消费新地标,涧西区14个街道建设15个特色街区,西工区构建了“7圈7街”青年消费打卡地。
街道是城市真正的骨架,没有伟大的街道就没有伟大的城市。这些街区的建设,对扩大我市内需,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三、我市商业街区存在的不足
深入到局部来看,我市的部分商业街仍然存在定位不清晰,业态布局同质化,配套设施不完善,评价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1.定位不清晰
多数商业街区在整体定位上较为模糊,文旅流量线上线下导流到商业街区商圈意识薄弱,文旅商融合不足,首店意识不强,本土商户提升靠无意识的倒逼机制(例如洛邑古城门口汽修店转型汉服店),对文旅、新消费趋势不敏感。
2.业态同质化
多数商业街业态停留在餐饮、旅游纪念品、传统手工艺品的阶段。本土老字号、老店的品类创新、店面形象、营销宣传上还存在较大短板。青年人从事业态较少,创意型消费空间极为缺乏。
3.场景氛围营造不足
符合年轻化、线上线下互动的消费场景较少。艺术化场景较少,可休闲可打卡可漫步空间较少。
4.管理滞后
突出表现在:评价管理体系不健全与要素保障精准度不足。大部分街区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停车设施及系统组织混乱。部分街区周边道路设计不合理,步行安全空间不足,慢生活氛围不强。
四、建议
总体上讲,商业街区和消费场景的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景观意境为线索,运用轴线对称布局,采用点,线,面成景的方式,参照所处位置及不同功能分割空间,营造一个多功能的,舒适的,令人愉悦的娱乐购物,文化休闲的街道环境。
具体来讲,我市的商业街区建设应从以下7大方面优化与提升。
1.加强规划布局结合全市商业步行街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引领要求,将全市商业步行街划分为更新提升型和新增培育型。更新提升型要以存量更新为主,对街区的商业、环境、运营等方面改造升级;新增培育型要结合地区发展资源和空间结构,注重规划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通过交通优化、空间提质、业态升级、运营提升等方面培育商业步行街。一街一策,编制商业步行街品质提升工作方案,强化与国土空间规划、分区规划、城市更新行动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的衔接,突出主街、联动辅街、协调发展,明确商业步行街四至范围、目标定位、功能布局,确定重点任务和时间表、路线图。
2.一街一特色,优化业态配置根据街区发展定位,建立业态动态调整机制,对商业步行街及其周边商业载体提档升级,主街与辅街有机联通,商业品牌实现错位经营,形成优势互补,构建首店潮品与老字号齐备、主题与特色突出、时尚与潮流兼具的多元化商业生态圈。鼓励街区商业与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体育消费相结合,发展地方特色美食、手工艺品、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支持有条件的街区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引入创意集市、沉浸式演艺、历史主题展示等。鼓励老字号围绕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开发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推出限量款、高定款的特色文创产品。
3.改善消费环境,优化交通组织各区在规划商业步行街时,要加强对街区内及其周边各类交通要素的组织和引导,统筹考虑车辆出入和过境需求,科学设计绕行方案和道路通行规则,确保车辆在商业步行街周边正常通行,既能满足周边居住居民出行需求,又能保障日常消费人群的交通便利,打造安全、便捷、舒适、高品质的慢行系统,提升“步行友好度”。通过市政微改造提升地铁、公交与商业出入口的无缝接驳,满足机动车配比要求,灵活机动增设出租车与非机动车停放点。
4.营造丰富场景,美化街区环境优化牌匾标识设置指引,避免“一刀切”,突出文化特征与地方特色,体现商业街区活力,为经营者自主设计牌匾标识提供创意空间,避免样式、色彩、字体等同质化。历史文化街区要保护现有院落,延续传统,建筑立面、材料、色彩等应与整个街区风貌相协调,打造独具人文历史气息的特色街区。结合街区主题定位和自身资源禀赋,丰富绿化层次,提升绿化景观。可量身定制特色标志,强化街区印象,打造街头交互体验小品、网红打卡点,在传统历史建筑中加入新景观小品、新节点元素,以现代形态诠释历史文化价值。街区夜景亮化要以突出街区特色、展现本地文化氛围为主线,与街区商业业态、建筑风格相协调。节假日时可以增加亮化元素,根据重大活动、节日宣传及景观环境布置的需要,在贯彻落实节能环保理念基础上,结合地区风貌,适当组织灯光秀等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