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党群工作部
总第1141期
 
关于我们
  • 出版时间:每月上旬
  • 投稿邮箱:lyymyhome@sina.cn
  • 联系电话:0379-63252224
  • 地  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56号
基于活力提升的老旧小区户外公共空间微改造初探
新闻作者:姜明昊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景园林院 姜明昊/图文
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重点部分,得到了诸多关注。城市更新从增量发展转换为存量发展,在此背景下,微改造被提出,作为一种创新的改造模式受到更多关注。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居民的需求在不断提高。目前老旧小区除了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质量较低、活动空间被挤占等空间品质方面的问题外,还存在着邻里关系缺失、居民关系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老旧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活力缺失。进行改造时不仅需要对空间品质的提升,还需要注重空间活力的提升,解决空间活力缺失的问题,真正实现居民各个层次的需求,而如何去做能够真正提升活力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一、优秀案例分析
1.杭州大塘巷社区
杭州大塘巷社区成立于2001年4月,住宅楼大都是80年代左右建造,老年人口接近30%,是典型的老旧小区。2018年7月9日开始,大塘巷社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微更新活动。大塘巷社区微更新的过程中,“多方合作、公众参与”是重要途经,“社区规划师”是推进该过程的关键角色。大塘巷社区“微更新”一直本着尺度微、投入微、更新对象微、实践投入微、导向切入点微的特色,但也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是综合导向型的更新,也是包括创意、建造、制作、服务、管理和运营在内的一系列策略的整合。在第一期“微更新”之后拥有舒适的室外聚会小场地、健身区地面的大棋盘、小朋友的秋千架、彩虹色的社区引导系统、带刻度的社区跑道、太阳能小夜灯、严谨的人车分流等功能。在没有大拆大建、没有妨碍居民正常生活、没有破坏小区原有的时光记忆点的情况下,只进行了“微整形”的大塘新村仿佛重获生机,在公共服务、环境卫生、配套设施等方面有了大提升,让居民有了满满的幸福感。
2.北京劲松小区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劲松北小区是北京第一批成建制小区,包含了43 栋住宅,人口九万左右,其中老年人占居民总数的2/5,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到来让小区的改造呼声逐渐升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朝阳区开始尝试引入社会资本,在通过征求民意、社会招标、洽谈协商等环节之后,共同推进劲松北社区有机更新,打造出“区级统筹,街乡主导,社区协调,居民议事,企业运作”的“五方联动”劲松模式。改造通过以“一街”(劲松西街),“两园”(劲松园、209 小花园),“两核心”(社区居委会、物业中心),“多节点”(社区食堂、卫生服务站、美好会客厅、自行车棚、匠心工坊等)为改造重点的示范区和一二区公共区域进行改造,围绕公共空间、智能化、服务业态、社区文化四大类16小类30余项专项作业实施改造。搭建多方共建共商共治平台,引进长效物业管理,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补齐社区短板,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服务便民、治理有序、居民和谐的完整社区,切实提升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3.上海昌里园
昌五小区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居民从市中心搬迁于此,形成高密度居住片区。随着时代变迁,小区的公共环境日趋退化,居民的公共生活日渐萎缩。在2018年的拆违整治项目中,将南码头路东侧的店铺拆除后,昌五小区的西侧边界处形成了一段灰色空间。本次改造以环境中的“围墙”为设计对象,对围墙的形式与功能展开重构,更新为宽窄变化的游廊成为社区富有生活气息的线型公共空间,灰色空间从小区边缘地带转变成为社区中心花园,起到织补城市空间与社区空间的作用,继而使其成为疏解现代都市问题的缓冲地带。
4.案例总结
对不同地区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提取其共性改造策略为以下几点。首先,对功能区域进行精细划分,达到功能的重组与更新,包括交通空间、广场空间、楼间空间等。其次要保证公众的参与,居民与工作人员共同完成改造,提升居民归属感。真正需求得到满足,活力也将提升。再次,要对每个区域进行精细化改造,包括设备设施的完善、尺度的把控、增强互动联系等来满足不同需求。最后,考虑项目所在地气候特点的同时注重文化传承,对各年龄段群体进行综合考虑,设置多功能复合的共享开放空间。
二、策略初探   1.宏观层面策略
(1)使用需求指引,释放空间活力。
在面域角度,对居民常用公共空间的功能进行完善补充,提升空间趣味性,增强空间吸引力;在线域角度,通过对道路的景观设施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建立完善的景观系统,完善相关设备设施;在点域角度,重点关注居民需求,筛选触媒节点,带动活力提升。
(2)完善改造机制,注重公众参与。
老旧小区户外公共空间需要满足物质与精神层面的需求,居民是需求主体。所以在进行空间微改造时,除了设计者等工作人员的引导外,还需要重点关注使用主体的参与,实现真正的公众参与。在营造活力时需要时刻关注居民需求,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从政策、小区管理等层面建立多元智治理格局。
(3)管理指引并行,增强社区凝聚力。
空间活力的提升不仅局限于建筑空间层面,与其背后的运营机制也有着很强的关联性,需要通过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引导来实现。组织举办社区活动引导居民来到公共空间进行活动,增强居民间的联系,提升社区凝聚力,促进交往活动的产生。
(4)投入智能设备,提升活动意愿。
科技在不断进步与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渗透入生活的各方各面,在户外公共空间微改造中引入新技术符合技术发展趋势。智能化设备的使用也为户外公共空间带来了更多的保障与便捷,比如使用智能应急设施、智能监控设备等新技术,居民能够放心地在空间活动,增强居民在小区户外公共空间中的交往,无形中提升空间活力。
2.微观层面策略
(1)优化设备设施,营造舒适体验。
设备设施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老化、破损的现象,导致其使用的舒适性降低。现有功能无法满足居民需求,需要进行优化提升,从设备设施的数量、丰富度以及布局角度进行考虑。重点关注休憩设施的配备,在进行布置时需要结合考虑居民的使用习惯与心理感知。
(2)梳理空间功能,打造空间增量。
增强场地功能的复合能够吸引到更多的自发性活动,进而促进社会性活动的产生。可以从将不同的功能设施放置于同一场地中或者放置具有复合功能的设施两个方面考虑。在控制空间增量部分,合理利用空间增量,空间能够满足更多行为。
(3)注重空间界面设计,营造丰富变化。
使用微改造的方式重塑空间活力。在空间界面中立面的材质上上进行对比变化,营造新奇感受。底界面空间的微改造部分,可以优化场地的材质,通过铺装种类、色彩的差别进行功能分区。指示系统则可以结合建筑立面与底面,起到指引作用,通过彩绘、铺装材质变化等方式进行微改造。
(4)进行精细化设计,提升场地适应性。
可以通过合理布置活动设施、改变设施材质、绿化调节气候、对小尺度空间增加顶盖、设置绿化隔离带等方式减少气候对活力的影响。空间的限定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到使用者对于空间的感受,进行微改造时要考虑减少恶劣气候对空间环境的影响,避免不适宜的风环境对活动产生影响。对空间进行限定也能避免噪声的影响,阻断噪声的传播,比如在水平、垂直方向进行空间的限定,使用下沉、围合等方式限定空间的同时营造舒适的空间环境。   三、未来与展望
老旧小区改造是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重大民生工程,同时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深入研究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现状,探讨老旧小区改造的实现途径,对于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城市修补开展老旧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空间环境、完善社区功能,补齐配套短板;同时融合现代生活理念,注入新的生活元素,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留住稳定居住人口,传承历史文脉,延续岁月传承的邻里情感,加强社区建设,创造良好人文环境与邻里关系,增强居民的责任感与归属感,重塑街区活力,实现“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小区居住环境,建立老旧小区系统有机更新的常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