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院 陈少乐/图文
一、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换道的关键 “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是十九大首次提出的新概念,二十大报告又增加了“着力”一词,从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进程看,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但随着总体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空间客观上有所缩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市正处于产业换道,城市提质的发力阶段,城市魅力和发展效能稳步跃升,但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精明增长角度来看仍然存在以下一些瓶颈:需要警惕均衡布局“经济效率”陷阱,土地过度供给带来土地粗放式利用,近十年我市工业用地出让约24.76平方公里,土地出让金47.5亿元,十年内工业增加值增加由1243亿元增加到1978亿元,工业地均产值达到9.3亿元每平方公里,近十年商业用地出让4.58平方公里,出让金120亿元,居住用地13.28平方公里,出让金约700亿元,工业用地大量过量闲置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和资金占用而无法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从而抑制城市管理型技术进步;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不足,金融等服务业要素支撑存在短板;支柱产业未能发挥明显优势,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支柱产业产值高,税收低,对于地方经济增长的实际带动作用弱;在产业结构方面,洛阳2022年三产结构:4.5:43.9:51.9,但重工业比占二产比重达80%左右,龙头企业主要为资源型、高耗能企业;在产业创新活力方面,产业开放度和跨区合作水平严重不足,合作理念和合作模式落伍。 二、我市全要素生产率现状 1、制造业中心城区“空心化”现象明显,高产产业以资源型能耗型为主我市产业工业用地空间与产出效率出现明显倒挂问题,都市区地均产出8.76亿元/平方公里,环都市区9.27亿元/平方公里,南部生态发展区11.78亿元/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工业大批外迁,存在严重的制造业“空心化”现象。大量与城市功能、城市环境,与科技创新,与市场消费相融相连的制造业失去了存在空间。主城区内地均工业产出,瀍河区最高达到18.1亿元/平方公里,高新区15.97亿元/平方公里。从业人员人均二产产值中,老城区人均产值最高,达到143万元/人,其次是西工区、瀍河区、孟津区与高新区,环都市区偃师区、宜阳县、新安县、伊川县的人均产值在区县排名中并不靠前;地均工业产值中,栾川县、高新区的最高,伊川县、新安县、宜阳县、偃师区等环都市区地均产值在区县排名中分列7、9、14、15位。环都市区亟需在生产力布局下创新产业承接转移模式,清退低效集体产业用地,推动产业用地向开发区集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
城区经济发展质量呈现西高东低现象
建设用地地均产出中,西工区最高,达到1965万元/公顷,其次是孟津区、高新区、涧西区、瀍河区、老城区与洛龙区,都市核心区建设用地地均产出位列区县前列;从业人员人均三产产值中,涧西区最高达到每人27万元/人,其次是西工区、高新区、洛宁县、伊滨区、瀍河区、洛龙区与老城区,与建设用地地均产出类似,都市核心区从业人员人均产值位列洛阳市区县前列。都市核心区发展应增强生产力要素集聚能力,重点发展科技型产业,提升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国际会展、文化教育等都市型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创产业,增强城市魅力,做强城市功能、做优城市品质。
对制造业、都市产业本身发生的变化、特点和市场需求,研究不够、认识滞后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虚拟现实等数字科技正在推动制造业在产品形态、生产方式、环境友好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轻型化、环保型、数字化、智能型的制造方式,与城市的相融性越来越高。因此,亟需对制造业自身的变化进行重新认识和研究,以提高社会对制造业“回归都市”必要性的理解和重视。例如我市涧西区从产业结构上看三产比重已接近80%,但大量的用地结构还是以工业用地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虚拟消费空间与现实消费空间断迭代升级的背景下,应加快城市更新,培育都市化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推动生产空间向复合型消费空间转变,全面提升都市化水平。 三、实现精明增长的路径探析 精明增长的基本假设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可以平衡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而城市的一切发展均以土地为载体,城市增长的"精明"最终落实在土地利用的精明上,同时需对乡村用地精明收缩,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都市区综合带动能力,促进城乡融合社会可持续发展。
1、精细化管理,释放“圈外”土地价值
我市规划区边界周边各种生态廊道、遗址保护空间面积大数量多,是洛阳山水人文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是以简单的“管控”发展模式,形成很多发展洼地和分散的土地利用格局,应将各类生态廊道和大遗址空间视为由农村向城镇逐步过渡的连续统一体,并根据城镇化水平以及景观魅力环境的变化将规划区域分为不同的生态景观和文化魅力功能区,配置不同的土地利用结构,形成休闲生活、自然生态、遗产保护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建议启动我市郊野单位规划、创新细化生态区和大遗址区的详细规划和实施,加快孟津、偃师等与主城区毗邻区域实现特色城镇化,紧密对接国家城中村改造政策,改变农村和城市交错混杂的格局,探索生态低密度的未来城市发展模式与城市形态。
2、精准发力,加快城镇化与都市化
城市空间发展按其优先考虑的顺序依次为:现有城区的再利用-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许可的区域内熟地开发-生态环境许可的其他区域内生地开发。对我市而言,应进一步在都市区、环都市区和南部生态发展区的基础上,依据各行政区定位识别出核心增长区域,精准投放各类发展要素。加快例如涧西上海市场、西工城市阳台、瀍河金家街等区域的再城市化和都市化,提升功能密度和空间品质,加快科技产业社区和高品质空间建设,促进面对面的交流和隐性知识溢出。改变见缝插针式的更新,推动片区更新和再城市化。鼓励现代制造业在都市嵌入式发展,根据街区更新发展需求不同,鼓励引入不同制造业内容。如建议引入都市制造业的街区分为商住街区、创业产业街区和工业街区三类。商住街区鼓励造客空间、维修服务、打印服务、小型工坊、艺术工作室等与社区生活联系紧密的小微产业;洛邑古城、广州市场等创意产业街区鼓励中、小规模服装制造、影视制作等与科技和文化创意产业有密切关系的制造企业进驻;涧西老工业区、红山工业园区等都市型工业街区鼓励兼顾传统制造和多类型制造产业内容,因地制宜推动“工业上楼”,复合各类生产型服务业和青年友好休闲服务功能。
3、精明增长,建设功能复合的平台型城市
政策层面,做实做细权限下放工作,加强各级政府对于城市成长的管理导向作用,建立健全相关职能机构,为政府、企业、和市民搜集发布信息提供技术支持,统筹理顺市区财税和事权,做到决策可预见,财政可落实,公众可参与。完善细化我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等制度,广泛吸纳投融资、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型企业家、自媒体、民众等意见,统筹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推动规划、建设、设计等领域组建“精明增长联盟”,树牢洛阳市“人民城市”和服务型政府形象。技术层面,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的“智慧脑”、“人文心”、“艺术眼”。尽快打通数据壁垒,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加快地下管网普查和老旧管网改造,重视城市体检和评估,提升规划设计水平,积极探索举办规划设计行业峰会,聚焦设计之都建设,围绕城市更新、邻里中心生活圈、科技产业社区、文旅文创、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设计大赛,全面提升城市标识和街道家具,街头景观等美学品味,避免低水平规划设计制约高质量发展。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高质量推动社区邻里中心生活圈建设,努力创建联合国人居环境典范城市;聚焦交通堵点和社会关注热切的学校门口、医院、商超等重点区域,一地一策,加快基础设施微改造。在提高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分担率的同时,结合我市优越的生态本底,通过林荫道、花径提升步行体验度,建设宜居现代化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