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院 胡后亮、冯小刚/图文
日前,由我公司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编制的《洛阳伊滨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顺利通过市规委会审议后向公众公示,洛阳日报头版专篇给予宣传报道。伊滨区作为洛阳创新发展主平台、风口产业主阵地、城市拓展主空间,《规划》紧扣“一极五高地”的发展目标,聚焦科技产业、创新平台、未来社区三大标志性要素,针对发展定位与产业布局做了深入研究,优化完善用地布局和生活配套,积极塑造伊滨特色风貌,致力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产业新城。一、规划范围
洛阳伊滨科技城位于洛阳市中心城区东南部,东接偃师区,西、北由伊河环绕,南临万安山。本次规划范围为伊滨科技城核心区域,西至伊滨路、北至开元大道、东至汉魏大道、南至南山大道,用地规模约51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现状人口约10万人。
二、规划策略
策略一:多元共享,产业融城
落实《伊滨科技产业新城发展战略与产业规划》发展愿景和产业布局,规划以“一极五高地”为发展目标进行设计,打造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快构建“五高地”:即“科技创新高地、未来产业高地、政策先行高地、产城融合高地、营商环境高地”。四大主题科技产业园区为“一岛、一谷、两园”,即智慧岛(综合服务产业园区)、动力谷(新能源科技产业园区)、智产园(新材料智慧产业园区)、研创园(新技术研创产业园区)。
以伊滨“智慧岛”为中枢大脑,以新材料、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三大主导产业,以科技产业社区为支撑,依托万安山、伊河等自然禀赋以及丰富的产业资源,以“生态、宜居、品质、创新、融合”为五大理念,共同打造一个产、城、人和谐共生的伊滨科技新城。
策略二:复合优化,板块簇城
基于伊滨区现状综合研判,结合产业发展策略与空间发展思路,从功能布局、交通联系及区域空间协调等多方面考虑,规划形成“一廊润城、双轴支撑、片区联动、节点辐射”的总体空间结构。
“一廊”即一条伊河生态走廊,景观通过南北向生态绿廊向城区逐渐渗透、串联,交织成网。
“双轴”为南北向的中央生态服务轴、东西向的科创服务轴,呈十字型功能结构发展骨架。
“片区”共分为四大功能分区,分别为生态宜居区、科技产业区、商贸文化区、科研教育区,各个片区功能相互融合补充,联动发展。
“节点”轴线上分布在各功能分区内的产业节点,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各片区组团发展。
策略三:未来社区,单元营城
科学规划未来城市形态,按照“未来社区,单元营城”的原则,以“人民美好生活”为目标,主动谋划建设一批未来社区、高品质商业综合体,引入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高质量推进邻里中心建设,打造展示洛阳未来城市形象的标杆,以高品质城市环境聚人气、添活力、增动力。
规划总人口容量约55万人,按照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划定15分钟、5-10分钟生活圈,分级分类配置养老中心、医疗机构、健身场所、商业等生活圈配套设施;按照“侧重一老一小、兼顾全年龄段”的基本原则,围绕婴幼儿托育、青少年学习、中青年文体、老年人康养、家庭生活服务等高频需求,高标准规划建设“全民共建、全龄共享”的邻里中心,加快构建“片区-社区-小区”的三级邻里中心服务体系,打造具有归属感、舒适感、幸福感的城市未来社区。
策略四:水绿为魂,生态漫城
秉持“水绿为魂、生态漫城”建设标准,以中央生态轴带、东西副轴以及伊东渠水系廊道为蓝绿骨架,丰富完善各级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以及游园。
以廊道为绿楔,公园为核心,实现生活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人均绿地面积约15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0平方米,入目皆为绿意盎然。
策略五:风貌引导,特色塑城
规划以“山、河、绿、城”为特色的景观特征,以水网和绿网为脉络,形成“三轴、六廊、四心、多节点”的总体景观格局,达到显山露水的规划效果。其中,“三轴”为中央水系生态轴以及东西滨水景观轴;“六廊”为六条线性景观廊道,即伊河生态走廊、伊滨路生态走廊、高铁生态走廊、伊东渠生态走廊、汉魏大道生态走廊、南山大道生态走廊;“四心”即景观核心,分别为都会心、创展城、智慧岛、文体园。
城市设计突出三大策略:通风透气,构建生态优先的绿色廊道和开敞空间;显山露水,打造整体协调的城市天际线;科技引领,彰显伊滨科技城时代特色。
三、支撑体系
规划针对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市政基础设施(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等)、综合防灾体系(防洪、消防、地质灾害)等支撑体系按照高标准进行规划,保障公共基础服务的高质量供给,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打造宜居宜业的伊滨科技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