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洛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城市文化客厅我市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入选2016年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要求,下步将通过对现有会展中心的升级改造,及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的进驻,打造兼具国际品质与地区特色的“城市文化客厅”,从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提供、高品位文化活动组织、文化资源整合等问题。
基本情况
项目用地位于洛阳市洛龙区中心区范围内,市体育公园西南角。会展中心南临开元大道,西侧为学府街,东侧北侧均为体育公园内部环路,均可连通城市道路。项目用地85169.44平方米,原建筑面积101606 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7720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4401平方米。
“城市文化客厅”项目利用现有会展中心建筑及场地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打造成为融汇阅览、展览、观演、培训创作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引领性、群众性的高品位城市公共文化设施。
设计理念
规划方案从古城历史轴线中寻找脉络,修正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优化“城市文化客厅”的车行人行系统,并以城市文化客厅的建设为契机,对周边景观系统进行整合提升。
功能布局上通过对原会展中心建筑空间布局优化,实现文化建筑的功能,采用复合步行街区系统的设计,串联起文化、体验、服务等多元化的综合功能。对此,提出三大设计策略。
场地策略:市民友好,事件激活
针对原会展中心以体育场为中心,圆形放射状布局所形成的外弓形体对城市、市民友好性不足,设计试图修正和优化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城市文化客厅南侧的车行道局部取消,减少车行道对南广场的影响。在场地上营造尺度适宜的广场、庭院和景观带等前序空间,衔接建筑和城市环境,引导市民友好的步行系统,环境效益最大化。
丰富的户外、半户外空间,为市民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从而通过场地承载事件、事件带动活力,呈现生动、多元的城市文化风貌。
空间布局策略:文化街坊,复合都市构建“景观带-外廊-内街”的布局结构,结合外部广场及内部大厅,共同构建室内外联动的整体复合步行街区系统。街坊网格自然衔接内外空间,使其融为一体,增加了步行空间的丰富性,以及建筑的公共开放性。
建筑布局以中央大厅为建筑中心,沿内街长轴展开,串联起展览空间、阅览空间、培训创作空间等,内部空间活跃,上下视线贯通,交通便捷,室内氛围开放透明,展现城市文化的魅力。
通过复合步行街区系统的设计,整栋建筑犹如一个微型城市。市民在内自由穿行与交往,充分体验富有都市感的文化生活。
通过合理拆改和局部加建,形成中央大厅及内街空间,改善室内的自然通风采光情况,同时提高原有高大空间的利用率。
立面重点改造面向城市的南侧主立面:通过悬挂轻薄透明的镂空金属表皮,增强建筑形象的整体性,可结合灯光、投影进行丰富的媒体展示。
为提升今后运营活力,建筑中部以内街组织共享交流空间及公共消费空间,可全天候对外开放的区域主要集中布置在内街南侧。各功能空间复合交互,形成公共开放的空间形态。
方案从城市整体环境出发,营造建筑与景观一体的复合型城市文化街区,注入了开放、共享、多元的场所精神,赋予了原有建筑全新的生命。未来这里将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公共客厅、城市文化传承的创新圣地、城市文化风貌的时代地标。
目前,城市文化客厅概念性设计方案已经专家评比选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正在优化方案。下步,我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积极配合相关单位按照时间节点要求推进方案深化设计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