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党群工作部
总第1127期
 
关于我们
  • 出版时间:每月上旬
  • 投稿邮箱:lyymyhome@sina.cn
  • 联系电话:0379-63252224
  • 地  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56号
从15 分钟生活圈到邻里中心
新闻作者:周文静、马世文、项雪凯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土空间规划院 周文静、马世文、项雪凯/图文
    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不断增长,人们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多样化、高品质服务的需要也随之增长。《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提出的居住区生活圈理念已深入人心,但生活圈如何构建、配套设施如何落实却见仁见智,各个城市不尽相同。我市在多年的探索实践后,为解决生活圈多级多类配套设施布局分散、分布不均衡、使用效率低、土地利用低效等诸多弊端,旗帜鲜明提出要打造邻里中心。旨在通过创新设施布局建设模式,强化生活圈完整设施配套,推动城市居住设施补短板,全面推进公共服务设施进社区和社区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同时面向未来社区发展趋势,打造未来社区交往空间。下面就洛阳市邻里中心的一些思考跟大家分享。
    第一篇——研究缘起:讨类知源 求端讯末
    关于“邻里”,古代中国早有文字记载。如《周礼》:“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书集注》:“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古代中国的邻里作为一种基层组织单位,其规模大小的规定不一,均承担了基层伦理治理的社会功能,并被赋予了友好相伴、守望相助的精神内涵。邻里是有一定组织规模和地理边界的城乡聚落的基本单元,其单元内部的社会组织和结构具有同质性和稳定性。除了具备物质和地域特性,更强调了内部个体之间的交互往来、情感连接等社会心理特性。
“邻里中心”一词起源于美国人佩里提出的“邻里单元”,是指邻里单元中的公共中心,包括商业、公共机构(医疗、图书馆、教堂等)、开放空间。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均形成了各自的邻里中心模式,在我国居住区规划中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较为流行,是因为新加坡住区规划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邻里单元理论的影响,但又不囿于邻里单元思想的束缚,而是结合其城市社区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建立与住区规划结构相适应的多层级邻里中心。
    第二篇——先进经验: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随着“邻里中心”规划思想的引入,我国从苏州工业园区的首次尝试到杭州、南京、成都、深圳等多个城市应用,探索集中统筹多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模式成为越来越多城市新的尝试。
    杭州——未来社区导向下的邻里中心
    分级体系:根据所含设施服务人口和服务范围的不同,建立“街道-社区”两级“邻里中心”体系。
    功能构成:公益主导,灵活选择功能模块,适应不同需求。公益类设施的建筑规模占比在70%以上,采取“6(公益类)+X(商业服务类)”形式。街道级邻里中心建议以“文化+体育”、“医疗+养老”、“农贸市场综合”等功能模块为基础,结合功能库,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功能组合类型。社区级“邻里中心”一般采用“综合型”(包含文化室、体育健身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居委会、便民商业等)。
    珠海——将邻里中心纳入公共设施体系
    分级体系:公共设施按市级、片区级、新镇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五级配置,有条件的区域,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宜按照邻里中心配置。片区人口规模60~150万人,新镇人口规模15~30万人,居住区人口规模3~5万人,居住小区人口规模1~1.5万人。一级邻里中心应集中布局,宜单独占地;二级邻里中心可独立占地或附设于住宅底层。
    功能构成:邻里中心用地包含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商业与金融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交通设施等用地。一级邻里中心服务区域不需要再配建二级邻里,只需根据居住地块规模,配套社区用房。
    雄安——城市生活圈
    分级体系:分级配置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区中心、邻里中心、街坊中心,为居民提供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实行集中建设、混合布局、综合使用,实现公共服务与日常生活的有机衔接。
    功能构成:社区中心(15分钟生活圈)配置中学、文化服务中心、社区体育设施、行政管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创新设施、便民商业和社区福利设施等,服务半径约1公里。邻里中心(10分钟生活圈)配置小学、便民商业等设施,服务半径约500米。街坊中心(5分钟生活圈)设置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幼儿园、居家养老(助残)驿站和小型卫生、文化、康体、政务、商业、街坊生活站等服务设施,服务半径约300米。
 对洛阳的启示
    定布局:衔接现有管理体系和配套设施
    定功能:公益+商业,功能组合
    定形式:集中+分散,新建+改建,灵活弹性
    第三篇——等级体系:衣冠礼乐 等级分明
    邻里中心的功能是城市整体服务供给的重要部分,因此邻里中心规划需要放在整个城市发展的角度下进行,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上考虑其作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地位和作用,并纳入公共服务中心体系中,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相匹配。如杭州,公服配套规定中将公共服务设施概况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公共设施包括市(区)级和城市组团级(片区)公共设施,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采用街道级和社区级两级结构布局,根据每个规划单元所含设施服务人口数和服务范围的差异,建立“街道—社区”两级“邻里中心”体系;如珠海,将公共设施分为市级、片区级、新镇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基于新镇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可集中设置的配套设施形成新镇中心、一级邻里中心、二级邻里中心。
    洛阳市中心城区由于其山水特质呈组团式发展,形成了城市级—组团级—片区级—社区级—小区级五级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对现状设施的分析,市级、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较为完善,但区级设施中文化、体育类设施相对缺失,社区级(15分钟生活圈)设施严重不足,而小区级设施(5-10分钟生活圈)多在小区建设中由开发商配套建设,存在建设标准低、设施分散使用不便等问题。
    因此衔接洛阳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结合设施现状,建立片区中心、社区中心、小区邻里中心三级体系。片区中心作为区级设施的补充,社区中心、小区邻里中心衔接15分钟生活圈、5-10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
    第四篇——功能构成:量体裁衣 识变从宜
    我国邻里中心的功能设置多采用“公共服务+商业”形式,其中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及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或导则进行统一布局,而商业设施以居民高频的日常综合消费需求为主,其使用频率高更容易吸引人群,从而带动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提高设施的综合使用效益。
    我市邻里中心按照“以公益性为主、兼顾商业服务”原则,充分保障邻里中心的公益属性,同时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配置相应功能,因此项目组针对居民需求开展了邻里中心功能配置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最常使用设施的类型及使用频率,各项设施的功能需求,设施组合建议,对邻里中心的步行容忍时间以及年龄、居住地、工作职务等基本信息。从功能需求上,对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和体育运动的需求较高;从使用需求上,希望距离较近、价格合理、服务全面、环境较好;从不同年龄人群的使用频率差异上,青少年教育培训、中青年文体、老年人康养及全年龄段生活服务的需求较高;从使用人群上,“一老一小”是最主要的使用人群,而60%以上的中青年表示上班忙没时间使用邻里中心;从到达设施的容忍时间上,老人容忍时间相对较长集中在10-15分钟,青少年、中青年容忍时间不超过10分钟,但老年人受限于步行速度,步行距离不宜超过500米。
    基于设施现状和居民的需求分析,片区中心重点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同时植入商业、休闲娱乐、旅游服务配套等功能,构建特色化功能节点,联动打造“特色化”城市客厅、城市阳台,为城市提供重要公共聚合空间。社区中心作为未来的建设重点,完善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配套建设,有条件的整合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派出所等综合服务设施;小区邻里中心(5-10分钟生活圈)集中布置对出行距离敏感的服务设施,侧重一老一小、兼顾全年龄段,重点满足出行受限的老人、儿童高频使用设施的距离要求,设置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社区托育服务中心(托儿所)、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站等设施。
    采取“因地制宜、刚弹结合”设置原则,结合区域现状设施建设情况,查漏补缺,灵活组合。在底线思维的指导下,以国家规范、标准必须设置的设施为“必配项”,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彰显城市特色空间的营造,居民品质生活的个性化引导形成特色服务作为“选配项”。同时考虑服务半径内不同人群年龄结构、服务需求等,通过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分析,鼓励增加其他公益性设施类型,以形成更具活力、更多功能的公共服务中心。
    第五篇——建设模式:因地制宜 因情施策
    针对各区的用地条件、发展阶段的不同,提出新建(独立占地)、新建(附属设置)、存量功能置换、原址扩建四种建设模式。像老区这种城市高度建成区可以采用工业厂房整治、闲置商业楼宇再利用、古建筑活化利用等方式,通过功能置换,将原来的空间改造利用作为邻里中心,亦可在原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上进行扩建或提升,形成功能复合的邻里中心。
    结尾篇——最强号召:上下求索 孜孜不倦
    洛阳市邻里中心相关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相关内容还存在诸多不足、关于规划落实与实施保障还需要很多探索,为更好的指导洛阳市邻里中心规划建设,全面推进邻里中心规划与建设,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引发社会各界同仁积极参与研讨,共商共议,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同时随着我市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各项政策不断推陈出新,在此号召大家围绕产业发展“136”、城市提质“351”、乡村振兴“151”等重点工作举措,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深入开展各项政策和应用研究,为建设现代化洛阳注入新思路、新动力和新方向,努力成为一名紧跟前沿、面向未来的“洛邑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