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党群信息工作部
总第1117期
 
关于我们
  • 出版时间:每月上旬
  • 投稿邮箱:lyymyhome@sina.cn
  • 联系电话:0379-63252224
  • 地  址:洛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元大道56号
公园城市·成都实践与洛阳思考
新闻作者:吴艳格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景园林院 吴艳格/图文
      公园城市是和城市公园相对应的概念,公园城市是覆盖全城市的大系统,城市公园则是一个个绿色孤岛。公园城市≠公园+城市,不能单纯看公园数量,更不是大建公园。公园城市至少应该具备两大特征:普惠,提高全民生活品质;系统,将生态引入城市。公园城市,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把城市变成大公园。
       一、建设背景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视察,在天府新区调研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全新理念和城市发展新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再次明确提出,“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二、成都实践
      “公园城市”提出以来,成都系统谋划,探索新理念,推动新实践,营建新场景,开创新生活,公园城市特征初显。
      2.1.公园城市的理论探索
      2.1.1理论探索过程
      “公园城市”提出以来,成都市成立“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与“城市公园建设发展研究院”等公园城市研究机构,并积极建立专家智库,聘请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指导公园城市研究建设,与国内外多个领域的知名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阶段性完成了《习近平新时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公园城市建设新模式研究》、《公园城市对市民生活品质影响和研究》、《公园城市指标体系的国际经验与趋势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出版了《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公园城市•成都实践》、《公园城市发展报告(2020)》等多本理论专著和实践总结著作。同时,已举办两届公园城市全球论坛,邀请世界知名专家、社会各界人士就公园城市理论及实践探索进行研讨交流。
      2.1.2理论探索成果
      经过多方面的研究与探索,成都就公园城市的内涵、特征以及核心价值做出了定义。公园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其四大特征为——以生态文明引领的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构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以及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六个方面,即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及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
      2.2公园城市的规划探索
      2.2.1构建规划体系
      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总领下,出台《关于建立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的实施意见》,构建全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上及下”、“由面及点”的多层次公园城市专项规划体系,如《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规划》等,以此进一步夯实规划基础。
      2.2.2转变规划理念
      发展逻辑从“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营城理念从“空间建造”向“场景营造”转变,空间布局从“城市中建公园”向“将全域建设成为一座大公园”转变,治理方式从“空间建设型规划”向“空间治理型规划”转变。通过规划理念的转变,谋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城市发展。
      2.2.3创新规划探索
      《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在编)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国家总体安全观”为总遵循,将公园城市系列研究成果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了具有公园城市特色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成果。主要内容如下:1、落实国家战略,科学确定城市战略定位;2、推动区域协调,共建成渝世界级城市群;3、尊重自然地理,优化公园城市空间结构;4、保护生态本底,推动公园城市绿色发展;5、营造大美田园,打造公园城市乡村样板;6、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7、做强门户枢纽,建设公园城市开放新引擎;8、坚持节约集约,推动公园城市内涵发展;9、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公园城市宜居特质;10、筑强基础设施,提升公园城市安全韧性;11、完善治理机制,保障空间规划落地实施。
      《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2018-2035年)》坚持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营造,塑造以绿色为底色、以山水为景观、以绿道为脉络、以人文为特质、以街区为基础的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形态,形成了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指标体系。
      2.2.4 构建技术标准
      成都市逐步完善了公园城市规划各类技术规程和导则,初步构建了5大类25小类的公园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体系,提升精细化治理能力。
      2.3公园城市的实践探索
      2.3.1创新工作机制
      成都市从组织机构及考核机制两个方敏进行工作机制的创新。首先,组织机构上成立三级管理机构,即市级的统筹机构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成都市建设践行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领导小组,市级的管理部门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以及区(市县)的管理部门各区(市县)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其次,践行完善的考核机制,制定出台《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示范片区管理办法》、《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示范片区申报指引(2019版)》、《成都市公园城市示范片区评价考核指标体系(2019试行版)》等。探索构建严格有效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机制、创新协同的场景营造和价值转化机制、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投入机制、功能多元的产业发展机制、绿色低碳的综合开发机制、顶层发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全面覆盖的目标督查机制、惠及全民的共建共享机制。
      2.3.2推进示范项目
      1.营造珠联锦绣的天府绿道空间场景
      成都构建珠联锦绣、链接城乡的绿道网络16930公里,构建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三级绿道慢行网络,形成交融山水、链接城乡、覆盖全域的生态“绿脉”。以区域级绿道为骨架,城市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相互衔接,构建天府绿道体系,串联城乡公共开敞空间、丰富居民健康绿色活动、提升公园城市整体形象。植入生态保护、健康休闲、文化博览、经济发展、慢行交通、农业景观、海绵城市、应急避难等功能,营造多元场景,增强经济文化扩散效应。
      2.营造美田弥望的乡村郊野空间场景
      以特色镇为中心,以林盘聚落为节点,以绿道串联,植入创新、文化、旅游、商贸等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通过“整田、护林、理水、改院” 重塑川西田园风光,打造美丽休闲的乡村田园公园场景,构建“走廊+单元”的空间发展模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重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大美蜀香郊野公园场景。。在各个林盘聚落植入商务会议、文化博览、民宿度假、创客基地等多样功能,实现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让人们在感知乡村田园美景的同时,还能参与和体验丰富的活动。
      3.营造创新活跃的产业社区空间场景
      结合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以绿道串联时尚活力的产业核心与居住社区,植入产业、文创、居住、公共服务、商业、游憩等多元功能,满足各类人群的多元需求,打造创新引领的产业社区公园场景。面对未来之城的建设需求,能够实现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的产业社区正在成都快速营造。当前,成都正把产业社区建设作为变革城市发展方式和市民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对66个产业功能区建成区内覆盖的796个社区进行统筹,扎实推进产业社区建设。
      4.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街区空间场景
      围绕绿化空间,织补绿道网络,按照“公园+”布局模式,形成公园式的人居环境、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健康舒适的工作场所,植入新功能新业态,凸显社区文化主题,构建绿色出行体系,打造亲切宜人的城市街区公园场景。面向街区内不同人群需求,营造多种生活街区场景,让市民在生态中享受生活,在公园中享有服务,促进人情味、归属感和街坊感的回归。
      5.营造幸福和谐的社区生活空间场景
      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深入推进社区商业发展,打造公园社区邻里中心,编制《成都市家门口运动空间设计导则》,形成以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为主,天府绿道和公园绿地融合植入体育设施为特色,充分激发城市“金角银边”空间体育潜力和加大存量体育设施开放共享为补充的家门口运动空间供给体系。
      6.营造创新智慧的未来科技应用场景
      未来生活场景离不开科技支撑。成都市“凝聚社区发展治理新优势,激发办赛营城新动能”工作会议要求,要着力营造以智慧智能为基础的社区场景地图,要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精准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水平。在智慧小区建设中,依托用数据对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的场景配置机制,突破服务能力和属地局限,力争为不同需求偏好的人群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场景元素,推动社区场景与美好生活需求精准匹配,构建强大的动态管控体系以适应多元化社区治理的现实需要。
      三、洛阳思考
      公园城市的成都实践受到广泛关注,在成都公园城市实践总体评述的基础上,从风景园林视角,思考洛阳公园城市发展之路,探讨风景园林专业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角色转变,以提供借鉴与思考。
      1.机制创新,构建公园城市管理机制和支撑体系
      借鉴成都实践,设立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全市公园城市建设工作,加强市级部门协同配合和市区(县)两级联动,形成系统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同时,组建公园城市研究机构,与知名智库合作,开展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制定相关设计导则,以支撑公园城市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为遵循,优化构建“公园城市规划-公园城市建设实施规划-区(市)县公园城市建设实施规划”3级体系,探索构建技术导引体系。
      2.统筹布局,构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公园城市空间格局
      借鉴成都实践,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公园城市空间格局,绿环绕城、绿楔入城,实现城市空间和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谐共融,构建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嵌套耦合、有机融合的空间形态。同时,全域增绿,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维度的绿化体系,强化生态空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形成有机关联、层次清晰、系统完善、覆盖全域的生态网络系统,铺就公园城市的生态基底。
      3.示范引领,构建先导性、引领性、创新性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建设 
      规划理念从经济逻辑转向人本逻辑,营建满足全类型、全龄化人群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公园城市场景,以优质的人居环境引才兴业。突破基于单一物质空间和园林绿化“填空式”的建设理念,通过生态与产业、文化、生活协同融合,实现空间渗透、功能复合、业态多元、场景叠加、价值转化,营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公园城市,推进建设乐道型、郊野型、街区型、人文型和产业型等公园城市示范片区。
      4.乐道提质,构建高质量、系统化的洛阳乐道体系
      把“乐道”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实事强力推进,把老街老巷老建筑、好山好水好风光、游园小区大公园串联起来,把“有‘乐道’走、有风景看、有故事讲、有驿站停、有科技范儿”的“乐道”建到群众身边、心里,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加大“乐道”建设力度,着力推进“乐道”与城市绿色出行充分融合,力争把“乐道”变为“绿色出行便民道、乡愁记忆人文道、城市体验风景道、科技引领智慧道、山水游憩休闲道”,让市民在“乐道”上锻炼、休憩、赏景,感受城市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