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保护规划院 周皓/图文
名城保护与利用研究“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且看洛阳城”。洛阳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1500多年建都史 。作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随着我国发展阶段步入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华文明传承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重点之一。“如何传承中华文明,讲好洛阳故事”是落实中央精神,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课题。从本期开始,洛阳规划院开始推出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研究专栏,试图为洛阳都市圈建设开拓思路建言献策,提供一些研究性的思考与建议。
政策与任务背景
近年来国家在不断重视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习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2019年以来,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不断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该文件明确洛阳市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二里头、偃师商城、汉魏洛阳故城、回洛仓、隋唐洛阳城、唐三彩等七个重大项目。2019年12月,《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公布实施。2020年1月,根据两办印发的纲要要求,河南省统筹编制的《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公布实施,其中对洛阳的定位是运河源头、隋唐胜迹,打造河洛大运河文化旅游示范区,巩固提升洛阳大运河中心城市的地位。
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源头和中枢,在大运河的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弘扬中被赋予关键作用。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高质量打造隋唐大运河,既是我市使命担当,也是重大发展机遇。
项目历程
项目历程
近日,由我公司名城院与郑大规划院联合编制的《洛阳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获市委市政府印发。
2020.1《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印发,推动河南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2020.5《洛阳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启动规划编制。
2021.3项目通过由来自中国社科院、省发改委、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及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等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会。
2021.7 洛阳政府常务会通过项目方案。
2021.8洛阳市委常务会通过项目方案。
2021.8.30《洛阳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文件印发。
隋唐大运河文化认知
深入认识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是推动隋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逻辑起点。为了明确隋唐大运河文化定位,我们按时间逻辑顺序系统梳理了隋唐大运河文化演进的进程,为大运河的活化利用做好铺垫。
洛河市大运河实施方案范围分为核心区和拓展区,核心区是指孕育形成大运河文化的主要空间,即大运河主河道流经的涧西区、洛龙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回族区、伊滨区及偃师区,拓展区为核心区之外的市域范围。目前,隋唐大运河洛阳段河道保存良好,全长约50 公里(牡丹桥—巩义界,均为有水段)。
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的文化源起,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洛阳择中而处,河山控戴,关隘重重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中国古代国家文明。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又与都城营建紧密相关,大运河文化逐步演进,见证了整个文明进程发展。庞大的大运河体系将河洛地区国家政治中心与南北方连为一体,强化了其国家主体地位,是汉魏、隋唐立都洛阳的重要保障。我们首先将以五都荟洛为代表的的都城文化纳入到隋唐大运河文化范畴。
通过梳理隋唐大运河文化的脉络,明确了漕运文化在隋唐大运河文化演进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漕运是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攸关国家命脉,汉魏时期设太仓、常满仓,洛阳成为全国最大的漕粮集中地。隋唐时期设回洛仓、含嘉仓,回洛仓“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含嘉仓占全国仓储粮将近一半,具有强大漕粮储存功能,发挥着维护政治稳定、平抑物价、赈济灾荒的作用,为维系都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从文化影响力的角度来讲,洛阳是河洛文化的中心,文化技艺鼎盛繁荣,是礼制的发源、佛教传播的“释源”、帝王陵寝的安详地、客家根源、工业重地、牡丹花城以及璀璨繁华的非遗技艺,是华夏历史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首次构建起中国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实现了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终我们从“五都贯洛盛迹、运河漕运中枢、世界交流中心、文化技艺高地”几个方面阐发了隋唐大运河文化的时代属性。确定战略定位为:隋唐胜迹,运河源头。未来将打造“一河揽千年文明”的世界级历史文化空间。
传承与利用的思考
建立起大保护的概念。洛阳大运河传承利用首先依托于整体的山水环境以及城市风貌格局,处理好山—城—水的关系。夯实黄河、伏牛山、太行山—王屋山的绿色基底,以生态治理修复为抓手,协同推进黄河干流、洛河、伊河等水环境治理,构筑一体联动的生态格局。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防洪排涝,保障两岸安全,构筑遗址安全屏障。通过用途管制、地下空间用途管制、空间形态与风貌引导,对主河道有水段两岸各不少于2000米的核心监控区进行管控,保障大运河沿线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展现运河文化风貌。
塑造标志文化空间。构建一带荟萃文明地标、两轴串联山文水脉、两园构建运河盛景、多点彰显特色底蕴的空间布局。沿河设置建筑地标、文化地标、景观地标,打造沿河游览亮点。打通一批、提升一批纵向城河通道,提升通道的文化性、景观性和步行适宜性,打造国际视野的遗产水岸。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理念,维护和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条件和实践环境,保护和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加强传承人、遗产地的保护与传习展示馆建设。推动牡丹文化与唐三彩、白马寺金银器、洛阳宫灯、青铜器、唐白瓷等传统工艺创新性转化,创作反映大运河文化,具有文化创意的工艺产品。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加快专题文艺创作,讲好洛阳大运河故事。
加强文旅产业培育。以大运河为纽带,以文旅集群推动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品牌联动、文化合力。开发大运河旅游精品线路,谋划系列节会活动及大运河日常文化活动,搭建世界文明交流平台。推进文脉相亲、地脉相近的相关资源的整合利用,打造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城、早期中国、龙门石窟、工业遗产5 个文旅融合区,大力实施“运河+”产业融合提升行动,开发旅游研学、活动演绎、文化创意体验等旅游项目,彰显地域性文化旅游特色和独特内涵,联动周边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周山森林公园、万安山郊野公园等生态资源,促进文化体验与生态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
洛阳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规划的出炉,意味着隋唐大运河开启了全新的发展模式,为巩固提升洛阳大运河中心城市地位,实现文化链接和资源整合,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贡献洛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