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党群信息工作部
总第1114期
 
关于我们
  • 出版时间:每月上旬
  • 投稿邮箱:lyymyhome@sina.cn
  • 联系电话:0379-63252224
  • 地  址:洛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元大道56号
浅谈枢纽经济
新闻作者:李国强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交研中心 李国强/图文 
    1.1基本定义
    枢纽经济是借助经济要素资源聚集平台(交通枢纽、物流枢纽、物流服务平台、金融平台等)对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客流等进行集聚、扩散、疏导等的规模化产业发展模式,具有高度的供应链、产业链、产业集群化组织特征。
    通过研究枢纽经济可以实现区域性经济流沿着交通通道、交通枢纽、物流供应链组织、产业链构建、产业集群化发展等路径进行聚集,并以网络化、平台化服务为手段进行经济规模扩张,使依托城市在较短的时期内成为所在区域的经济增长极,从而为经济后发、处于重要国际国内通道节点位置的城市,通过新经济聚集模式实现对传统中心城市的超越,改变传统的要素空间布局实现聚集发展的模式,推动枢纽经济发展。
    1.2典型案例
    1.2.1南京:发展枢纽经济建设门户城市
    1.枢纽产业聚财流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客流、货流也吸引了财流集聚。南京市以集聚高级资源和改善营商环境为导向,集聚枢纽偏好型产业,打造南京空港、海港、高铁港枢纽经济区,加快自贸区、保税区、综保区等平台建设,促进交通、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
    随着南京市“连长江、通欧亚、对接沿海、辐射中西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不断加快,港口物流成为南京融入全球竞合格局的重要支撑。临港产业聚集态势也由此显现。龙潭国际综合物流集聚区已完成苏商保税物流、联讯综合物流、京亚供应链、安宏基物流等项目建设并投入运营;南京江北海港枢纽经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已开工建设;南京空港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主体基本完工。
    南京市物流组织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在创建期末,南京市累计新增甩挂车辆821辆、新增甩挂线路7条;8家部省级“无车承运人”企业累计完成运单630万单、完成货运量1.3亿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下降至13.7%,货车空驶率降低10%,平均找货时间由2.27天降为0.42天;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在全国率先达到100%。多层次的货运物流发展格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在不断增强。
    2. 信息共享促融合
    为推进创建工作,南京市建立了高位协调机制,并已形成了综合运输服务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了涵盖公路、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
打造综合运输服务体系,交通方式间信息共享十分关键。南京市综合运输管理系统完成了应用支撑平台、信用信息平台、数据中心管控平台、交通运行监测及预警平台等系统的功能开发及建设,全面覆盖交通运输行业各项职能,促进全系统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
    通过政企合作,南京市实现了“掌上公交”“我的南京”、百度手机地图等多渠道公交信息服务,并持续推进涵盖公交、地铁、公共自行车、步行等多种方式的智能交通公众出行项目建设,通过整合对公交、地铁、公共自行车等运行数据,结合实时路况信息,为市民提供公共交通出行路径规划服务。南京市12328(96196)、12345热线为公众提供准确便捷的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南京交通12345在创建期的结果满意率由87.98%上升至93.57%。
    1.2.2郑州:加快发展枢纽经济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1.培育发展新动能
    枢纽经济是新经济、新业态的典型代表,是交通与经济融合模式创新的重要体现,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未来枢纽经济发展将不断提升枢纽城市的极化效应,提升城市能级;也将提升辐射效应,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地区协同发展;还有利于从全球视野谋划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对外开放水平,进而破解交通领域中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2016年,郑州提出通过“米”字形高铁网和“四纵六横”铁路、高速公路网的内联外通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2017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出现“枢纽经济”一词,提出以交通枢纽城市为节点,通过发展物流带动产业提升,形成产业集聚的枢纽,通过高铁经济、航空经济区等发展枢纽经济。让现代产业在郑州落地生根,由被动承接产业转移向主动布局现代产业转变,并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
    2. 加强交通枢纽建设
    郑州发展枢纽经济以交通枢纽建设为切入点,以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依托,以高效优质的枢纽经济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以交通枢纽偏好型产业集聚为动能,着力提升产业集聚辐射能级,促进交通、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着力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城市发展新旧模式转换,从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节点性运输、物流设施,重点建设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和公路枢纽基础设施和网络。二是打通国际国内双向辐射大通道,充分发挥四个丝路(陆上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网上丝绸之路),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三是培育物流、商贸、信息、结算要素聚集平台。四是进一步营造聚集经济流的政府管理环境。
    借助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的建设,优化提升平台影响力。站在枢纽位置,发挥枢纽优势,以交通枢纽建设为切入点,以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依托,以高效优质的枢纽经济服务平台建设为推手,助力经济枢纽向枢纽经济的转化,增强对区域和全国的辐射能力。
    1.3对洛阳的启示
    1.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城市具有经济要素的聚集性和承载性,尤其是人口的集聚,可以为产业发展、其他要素的聚集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由于经济流的聚集和承载方式与传统的更多依赖空间承载的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枢纽经济发展为特征的经济流载体城市,可以是传统的经济体量较大的中心城市,这种城市本身存在较大的经济流,也可以是对经济流组织具有特定优势和能力的一般城市,这种城市可能并无传统中心城市的足够的经济体量,但以虚拟特征的经济流的聚集为主体。
    发展枢纽经济不应忽视城市的承载能力,尤其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要以城市战略规划引领城市空间布局,构建与城市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征相匹配的城镇功能布局。要加强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完善新区和产业园区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等城市配套基础设施档次,增强公用设施保障能力和承载能力。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推进城市生态空间保护、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废弃地生态修复等,不断增加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
    2. 主动布局现代产业
    发展枢纽经济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集群化发展产业,系统化构建产业生态,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力。立足洛阳工业园区、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区等主要产业园区,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安全等新兴产业;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大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支撑产业,改造升级食品制造、服装加工、铝及铝精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中高端延伸。重视交通枢纽偏好型产业的布局,加快推进以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跨境电子商务等为重点的产业发展。
    3. 增强引流聚流能力
    经济流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服务业的聚集和发展,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日益受到城市的重视,以聚集经济流为目标实现枢纽经济发展,打造国际、国内经济枢纽,成为城市发展经济的战略方向。传统的枢纽经济是通过区位交通条件和产业要素优势的发挥而发展壮大的,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产业组织形态、产业发展手段的出现,以及基于产业链、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涌现,枢纽经济的发展内涵、模式和发展路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发展枢纽经济应主动配套各种设施、服务和政策,吸引生产要素流入,尤其是促进技术和人才向洛阳聚集。要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科技创新高地;精准研判产业需求,加强与国内外重点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合作,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要健全技术市场体系,强化知识创造运用和保护,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要统筹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推动双创组织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双创示范基地,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为培育发展新动能提供支撑。要着力破除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机制体制障碍,充分释放和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1.4结语
    未来枢纽经济发展将不断提升枢纽城市的极化效应,提升城市能级;也将提升辐射效应,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地区协同发展;还有利于全球视野谋划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对外开放水平,进而破解交通领域中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要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依托,以高效优质的枢纽经济服务平台建设为推手,以交通枢纽偏好型产业集聚为动能,着力提升产业集聚辐射能级,促进交通、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新动能,进而加速河南振兴,让中原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