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党群信息工作部
总第1104期
 
关于我们
  • 出版时间:每月上旬
  • 投稿邮箱:lyymyhome@sina.cn
  • 联系电话:0379-63252224
  • 地  址:洛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元大道56号
一河通古今,一脉传千年 ——《洛阳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编制及专家论证会有感
新闻作者:王天一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乡规划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 王天一/图文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遵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洛阳,自古以来城市与运河城水相依,运河文化也是洛阳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彰显洛阳运河文化、打造“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城市特色、发力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在第二城乡规划院张有才院长、李矿辉副院长的努力下,促成与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于今年共同合作编制《洛阳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施方案》,11月17日由洛阳市发改委组织专家论证会对本项目初步方案进行论证,洛阳市文史专家徐金星、洛阳市师范学院副院长梁留科、洛阳水利勘查设计院总工上官保山等专家,以及洛阳市相关委局、文保公司领导对本项目提出众多宝贵意见,针对专家论证会的意见,本项目的项目组成员对本规划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政策解读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洛阳市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二里头、偃师商城、汉魏洛阳故城、回洛仓、隋唐洛阳城、唐三彩等七个重大项目。2020年1月,《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公布实施,规划范围包括: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核心区是指孕育形成大运河文化的主要空间,即大运河主河道流经的40个县(市、区);拓展区是指大运河文化向外逐步拓展与沿线地域文化融合的交汇地带,即大运河主河道流经的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9个省辖市除核心区之外的地域范围;辐射区是指大运河文化进一步向外传播辐射的联动区域,即除核心区和拓展区之外的省域范围;同时,构建遗产保护利用七大片区,其中洛阳市、巩义市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洛阳片区,突出“运河源头、隋唐胜迹”,打造河洛大运河文化旅游示范区,依托伊洛河为轴线,依托隋唐洛阳城遗址、回洛仓遗址、洛口仓遗址、康百万庄园、巩义窑址等运河文化遗产,联动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二里头等景区,大力开发世界文化遗产体验、王朝街道探源、中原文化寻根、博物馆研学等旅游产品。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及《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中明确规划范围非大运河本体及两侧临近区域,而是从观念上将大运河从文物本体转化为大运河文化带,带动流域所在区域的城市整体发展。因此,基于《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中的核心区与拓展区的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洛阳市中心城区和偃师市,研究范围为洛阳市市域。规划内容重点衔接国家政策、落实省级规划、融入洛阳市发展愿景。从地域视角转换为大运河整体视角,基于中国大运河整体价值特色、分区定位,谋划洛阳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中的定位,确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洛阳担当;从聚焦洛河(运河)转换为城河共融,以大运河为线索深度解析文化关联性,构建空间连续、体验丰富的运河历史轴线,融入交通游览方式、路径,将运河带做精、做实,实现运河与文化遗产的互动、与城市的互动;从重点项目引领转换为统筹谋划,基于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总体框架,统筹提升洛阳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大运河与洛阳
    洛阳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为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和运河文化,运河文化是洛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文化在洛阳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源头和典型代表,目前洛河与隋唐通济渠走向基本一致,是隋唐运河城市段保存最好的段落、典型代表;漕运系统与都城格局完美结合,以水运、仓储体系与城市的营建相结合,开创“洛水贯都”的都城格局;洛阳也是大运河、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唯一交汇点,造就世界影响力的都城文化,洛阳大运河与丝绸之路交汇,造就汉唐洛阳万国咸通的盛世景象。
汉魏时期,洛阳开启运河初创时期,是全国水运重点,国际大都会。此时人工开凿引谷、阳渠两大工程,引谷工程主要是解决城市生活、生产用水及园林和护城河水源问题;阳渠工程主要是解决漕运问题。阳渠的河道己经发掘出来,位于建春门外大道北侧,并与之平行向东流,二者相距约15米,水道较宽,最宽处达100米,一般为90米。至隋代,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在逐渐的扩大,对河流的改造和利用能力也不断的加强。隋唐时人们对水的驾驭能力更强,隋唐洛阳城跨洛河而建,并且引谷水、伊水入城,城内河渠成网,适应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城市供水的需要。到了唐代,曾经多次疏通大运河,并且吸取隋炀帝在城外建立的粮仓的教训,在城内建设含嘉仓。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仅洛阳含嘉仓纳粮就达5833400石,约占全国缴纳口粮的2/5稍弱。在已发掘的160号仓窖内,至今还保留有25万公斤炭化了的谷子。所以隋唐两代的皇帝、每逢灾年往往率大批饥民到洛阳就食。从古至今,洛阳城与运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至今,发掘的与运河直接相关的遗址包括洛河(含漕渠及新潭、瀍河)、洛阳南关码头遗址、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天津桥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但根据当前对大运河保护利用的理念,本次规划的运河文化挖掘对象绝不仅仅是这些直接相关的遗址,更应延展至相关的历史上的市场、里坊、园林、寺庙、人物、文献典籍、诗词、文物、景物等多方面内容,并重点研究洛阳作为大运河丝绸之路、万里茶道唯一交汇点的重要历史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周边辐射区域的文化内涵。
    定位与策略
    以大运河为主线,通过对洛阳市整体文化类别的研究,我们认为应以运河为纽带,在洛阳建构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打造“一河揽千年文明”的世界级历史文化空间。为突出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本次规划对大运河洛阳区域定位为“河洛之根、千年古都,运河源头、隋唐胜迹”,将洛阳打造为中国大运河中心城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示范区、世界级都城文明体验地、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在空间落实上,构建“一带、两轴、三区、多点”的空间结构,一带即为沿洛河历史文化带、两轴为隋唐洛阳城轴线和汉魏洛阳城轴线,三区为洛河都城文化展示区、邙山文化景观区、伊河-万安山文化创新区,多点包括二里头、偃师商城、龙门石窟、邙山陵墓群等文化节点。
为打造大运河中心城市,重点应考虑如何在水和城上做文章,并结合东方博物馆之都、文旅产业等联动发展。重点落实以下策略:以“河”为脉,打造国际视野的遗产水岸;以“都”为魂,构筑世界文化遗产高地;多“点”支撑,站稳文化圣城国际品牌。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是具有特色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和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与美国的国家公园类似,并非具体的一处公园,而是指相关文化所覆盖的整体区域,是根据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主题展示是国家文化公园的重中之重,是相关文化的主要物质体现,其中包括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和特色展示点三种形式。
通过对文化梳理和专家建议,建议主题展示区以运河为主轴构建的巨型历史文化空间,形成八园、五带、三十点。八园即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隋唐官仓核心展示园、汉魏故城核心展示园等八处核心展示园。五带即洛河隋唐胜迹集中展示带、瀍河都城漕运集中展示带、洛河汉魏遗韵集中展示带等五条集中展示带。三十点即洛阳南关码头遗址、王湾遗址、白马寺、丝绸之路文化公园等三十处特色展示点。
    展望
    通过本项目的编制和本次专家论证会的学习,笔者对大运河以及洛阳相关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大运河的作用绝非只停留在历史,也绝非只是历史的漕运通道,而是穿越古今、传承延续璀璨文化的时空隧道。望着洛河的碧波荡漾,浮现在眼前的是汉魏、隋唐时的洛阳盛景,强烈的感受到身处洛阳的文化自信。伴随洛阳副中心城市、都市圈的建设发展,应充分增强以“五都贯洛”为核心,结合大运河与丝绸之路、万里茶道三大文化性线路交汇的重要地位,充分与世界接轨,打造洛阳国际文化名城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