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党群信息工作部
总第1070期
 
关于我们
  • 出版时间:每月上旬
  • 投稿邮箱:lyymyhome@sina.cn
  • 联系电话:0379-63252224
  • 地  址:洛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元大道56号
中国古代建筑院落空间布局初探
新闻作者:黄家军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筑三院 黄家军/文
    一、平面的精髓:院落布局
    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曾如此评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建筑在平面上是离散的,若干座独立的建筑物,分配在院宇各方。”中国古建筑的核心在于平面布局,而平面布局中,最吸引人的特色无疑在于中国古建筑中强调的“院落式布局”,用离散的建筑单体围合中庭,达到外闭内敞的空间效果。
    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典型是低层的院落形式。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框架体系所能承担的体量和跨度有限,一方面受中国大家庭结构、尤其是贵族群体对于多样化的空间、功能组合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建筑空间的院落式布局形态和审美。可以说,建筑组群的院落空间才是中国居住空间的精髓。院落式布局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等级礼制的体现,也对于内外空间的过渡交融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也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外国古代建筑中强调单体的华丽张扬,其中鲜明的例子比如古希腊帕提农神庙近乎完美的比例和精致的柱式;古罗马万神庙开天辟地的大穹顶和顶部天窗带来的动人的神圣天光;再至哥特式建筑夸张的高度和向上的冲劲。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常常坐落于高山之上,或者空旷的平地中央,以一己之力统领周围区域;与此同时,建筑时而为了强调宗教的神秘感和神圣感而故意创作完全脱离了人体尺度的内部空间,哥特建筑和其他教堂建筑等尤甚。这都充分体现了西方建筑强调单体夸张的引人注目的造型。然而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来说,正如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注重群体;而西方文化突出个人,突出独立一般,中国古代建筑也正反映了这种文化传统,个体并不张扬凸显,但却强调院落布局或温馨自然或崇高威严,群体的组合拥有独特的力量感与美学韵味。
    二、院落布局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
    院落布局的特点在大江南北的中国乡土建筑都有体现。其中,本文将选取北方四合院建筑作为典型分析。
四合院的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西周时期即有陕西凤雏村的四合院遗址。四合院的基本平面形制为矩形,中轴线位置从南到北分别为门道、前堂、后室,院两侧为前后相贯的厢房,围合成前后两组院落。这种平面布置划分出明确的功能分区,并根据左右前后的不同顺序满足了森严的宗法制度下强烈的等级观念需求。位置最显赫的正房供年长的主人居住,两侧按照左为上的原则安排居住,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都呈现明显的空间区别。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于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体系,体现在空间需求上,则需要聚族而居的聚落空间。其次,由于早期市政建设的不成熟,城市空间不强调公共生活,街坊中少有城市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人们的关注核心便落在了自家宅院的建设上。而四合院的布局由于较大较完整的院落而使得在对外闭塞的建筑内部有着丰富的交流和活动空间,既符合自我封闭对外防备的文化心理需求,又加强了内部的沟通。也正是因为这种空间形态很好的适应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家族观念,因此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又加之成熟的建筑、结构形态历来伴随着顶端优势带来的惰性,因而尽管历朝历代不断发展进步,但是四合院院落平面的核心几乎没有发生本质改变。
     尽管如此,四合院的模式在朝代更替中并非一成不变。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对元大都进行了系统的都城规划,城市道路呈棋盘布置,分大街、小街、胡同三级。这一时期大量元朝统治阶级和贵族迁入北京城内,座座院落布局的四合院沿着街巷展开,连成一片。元代四合院的形态以北京北城后英房胡同为例,大致呈工字形平面,由主院和东西跨院构成,主院由正房和东西厢房围成。明清时期的四合院进一步发展,取消了工字形的平面,而改成四周由正房、东西厢房、抄手游廊围合的四合式平面,也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最普遍典型的四合院形制。空间院落布局上也更合理,减小前院面积,增大后院面积,突出后院作为四合院中心的功能,主次更明显。
    四合院的形态变化十分丰富,根据大小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分为一进、二进、三进、四进,空间功能也根据不同布局产生一定变化。而当规模进一步扩大时,成为复合型院落时,内部空间内容又大大深化,脱离简单的居住空间划分,而是加入了私家庭院的性质。这种四合院常常就不再是民居,而是带有执行行政功能的王府建筑等。大规模的四合院不再仅仅向着进深方向发展,而是横向发展,带有跨院或者多个院落并列。其中目前保存较完好的有北京的恭王府等,室内庭院布置可谓经典,山石围廊等的设置,多重院落的组合让其在封闭的大空间内也能实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效果,既保证了私密性,又有众多的公共活动空间。在恭王府中行走,前部和后部有着十分迥异的空间体验。前部的宫殿院宇的轴线异常明确,格式不断重复,行走动线即是沿着中线不断向两边再回到中央。虽然两边的厢房和前后房也围合出院落式的中庭,但与后部的轻松谐趣大有不同,空间体验仍然是严肃压抑的,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异,让人不敢久留。而在北部则是大面积的人工园林,行走中有着丰富的趣味性。从很大意义上来说,故宫就是这种建筑形态的集大成者,或“巅峰之作”。故宫继承了北方四合院中轴对称、向心凝聚的重要特色,通过大量院落的封闭组合,划分了外朝内朝,根据“前朝后寝”、“左祖右社” 的原则布置,附会“三朝五门” 的周礼古制,都通过大量方正、规矩的四合院落聚集组合而实现,可以说,故宫就是一个巨大的四合院。而四合院院落布局的手法,不仅可以满足小型家居之用,也可以加入中轴线对称等手法,通过大量四合院的叠加达到“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皇城气概。
    三、院落布局对于现代建筑的启发
    院落空间之所以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因为它触及的是建筑乃至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虚实关系的对比互补。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空间曾作过如下评论:“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自从人类早期离开穴居生活模式,建筑得以发展以来,就一直面临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辩证关系。如何让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封闭的大盒子,而使他与外部产生积极的联系是历来建筑师和居住者不断探究的难题。而院落式布局与中庭的设计可谓提供了一种思路。中庭处于内部空间的核心,却又产生了外部空间的效果,将外部空间很自然地引入室内。同时,院落布局的可变余地非常之大,能够根据场所空间的大小,自然环境的不同进行组合、变换、叠加,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空间。
    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而言,院落式布局也对于内外空间的过渡转换、灰空间的探索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这一点与许多日本当代建筑师安藤忠雄、隈研吾等强调的“暧昧空间”、“弱建筑”等理论不谋而合,可以互为增益。但是,现代设计业中,大家都常常将灰空间和院落式布局理解地过于刻板、简化,不深入理解引入自然的方法和意义,而是照猫画虎、生搬硬套的在建筑的中央放置大面积的中庭,也不管实际空间是否有能力安排如此大的灰空间,这可谓是对于院落布局和灰空间的一种曲解。我们总是试图通过更多的没有墙壁没有包围的开敞空间,通过在建筑内部围合或者减缺出一片空地种上树林来达到所谓的 “亲近自然”。“弱建筑”、“暧昧空间”的理论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若是单纯地理解为简单甚至是粗糙的建筑形式,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
    院落式布局是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的精髓和核心。通过围合院落的手法巧妙的实现了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转换,在不同的人文和地理环境下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形式、在住宅、宫殿、佛寺等多种功能性质的建筑形态中都得到应用。对于现代暧昧空间的探索有着借鉴和参考意义,并能够适应当代的人口与用地状况在水平和垂直院落两个方向上发展深化,也有利于解决与自然的亲近和与邻里沟通的问题,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和深化空间,相信它能够为中国当代建筑的未来开辟一条具有民族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