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党群信息工作部
总第1053期
 
关于我们
  • 出版时间:每月上旬
  • 投稿邮箱:lyymyhome@sina.cn
  • 联系电话:0379-63252224
  • 地  址:洛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元大道56号
建设洛阳地铁,开创“双心”格局践行人本理念,塑造“人民”城市
新闻作者:罗鸽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一城乡规划院 罗鸽/图文
    今年8月,国务院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2016-2020)》标志着洛阳正式成为“地铁城市”,即将具备内陆型城市所有交通方式的综合型交通体系。地铁不仅将促使城市交通结构的优化,更将引领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是社会制度深层次变革的重要支撑。洛阳地铁的建设将有力地支撑我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地位巩固提升,国际历史文化名城弘扬传承创新,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新极形成壮大,也将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思想、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目标提供重要保障。
    结合洛阳龙门山、邙山、周山、万安山及南石山“五山环抱”和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及邙山陵墓群遗址“三面合围”空间格局特征,中心城区基本限定在以隋唐洛阳城洛南里坊区为核心的东西25公里、南北20公里见方的区域内,城市容量也基本在350万人左右。这个城市规模不足以支撑省党代会和市党代会对洛阳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因此当下的中心城市发展模式将必然朝着明日的“中心+组团”城市发展模式迈进,最终形成500万以上人口的“中心+组团”城市规模,迈入特大城市行列,与郑州市一道共同构筑起中原经济区“双中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格局,形成国家发展的中部脊梁。未来洛阳“中心+组团”城市在空间上将达到70公里见方的形态,这个尺度缺少了大运量的轨道交通方式是无法解决交通问题的,也无法助推洛阳由大城市迈进特大城市行列,更不能支撑“双中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格局、实现绿色、持续、健康发展。轨道交通不仅要成为洛阳中心城区交通的主体,也必将成为“中心+组团”城市交通的主体,建设中心城区地铁1、2号两条线、构建“十”字型大运量交通骨架,不过是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中心+组团”城市战略格局的第一步,这一步能否充分发挥地铁作为城市交通主体的综合效益,将直接影响未来“中心+组团”城市战略格局形成和形成历程。
    城市交通无非两类,一类是以小汽车为代表的私人交通,另一类是以地铁为代表的公共交通。私人交通以不受空间距离约束著称,可以实现点到点联系的直接化和便捷化,表现出“均等化”的表象。而这种看起来的“均等化”只属于部分中高收入人群,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不具有同向性,与社会主义本质并不完全一致,所以本质上论是一种“差别化”的交通方式。公共交通尤其是地铁服务范围有限,直接服务半径不足500米,间接服务半径也不足800米,直观上看是一种“差别化”的交通服务方式,而正是这种表象上的“差别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却成就了地铁服务本质上的 “均等化”,因为他可以服务城市50%以上的人口和就业岗位,让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不可避免产生的中低收入人群享受同等的工作、上学、娱乐、休闲、购物等出行便利条件,这就是地铁效益。地铁效益的充分发挥需要“差别化”城市建设来保证,这就需要辩证地看待“均等化”与“差别化”的关系。
    首先,“差别化”的城市建设是实现“均等化”服务效益的物质基础。地铁服务范围的局限性决定了其服务范围内立体化和一体化高强度开发建设的必然性。根据我市地铁线网规划,地铁站点核心区规模约80平方公里,占城市规划建设总规模比例不足30%,而这不足30%的空间要承载近50%的城市人口和就业岗位,唯一的办法就是相对其他区域的高强度开发建设,即实行“差别化”建设模式。地铁站点影响区应首先成为城市级、区级和组团级等各级公共中心的所在地,布置商务、商业、办公、教育、科研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并在满足环境和交通容量的前提下进行高强度、高混合度的立体化建设,提升其服务的广度、强度和深度;其次应成为城市保障性住房的集中分布地,并在保障环境良好的前提下高强度建设,尽量多地吸引中低收入人群,为实现城市服务的“均等化”提供物质保障。
    其次,“差别化”的政策制定是实现“均等化”服务效益的制度保障。面临地铁“均等化”服务要求,“差别化”的建设引导控制政策和交通管理政策将成为支撑地铁效益发挥的核心要素。一方面,经政府批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活动的法规依据和制度保障,而我市现行土地建设强度上限控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地铁服务客观需求之间矛盾,这将制约洛阳地铁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实事求是地调整地铁站点影响区内用地开发容量控制原则,采取地铁站点影响区内建设容量下限控制和影响区外上限控制的“差别化”引导控制思路,为地铁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和地铁建设融资成本的降低提供建设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交通管理政策的核心目标就是确保形成地铁站点核心区内高品质的慢行交通环境,也就是限制该区域的私人机动化交通总量,为发挥地铁交通的便捷性、舒适性提供空间保障。所以,在地铁站点影响区内,从正的方面要引导设置高密度、网络化、全天候的与地铁出入口连接便捷的地面公交、自行车、人行等交通设施;从负的方面要通过限制通过车辆、配建停车位规模、停车时段和时间等以限制小汽车交通量,这些均涉及交通管理政策。
    综上所述,洛阳地铁的建设将为构建“中心+组团”城市格局和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交通支撑,而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制定则是地铁综合效益发挥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