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党群信息工作部
总第1048期
 
关于我们
  • 出版时间:每月上旬
  • 投稿邮箱:lyymyhome@sina.cn
  • 联系电话:0379-63252224
  • 地  址:洛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元大道56号
关于海绵城市的哲学思考
新闻作者:张明洋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4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并于同年11月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4年底至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展开。一时间,“海绵城市”这一概念进入了广大城市规划者及决策者的视野。
    今年,我院先后组织员工赴长沙、西安、长春等地,进行海绵城市专项学习工作。通过系统性的学习,我院全体员工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从不同角度对我国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了思考。
    2016616日,我院举办了首届自由论坛——海绵城市之我见。全体员工各抒己见,自由讨论,从规划、建设、管理、投资等几大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困惑。
    在我看来,“海绵城市”的提出,最重要的莫过于它使我们的规划观念得以转变,对以往简单、粗暴的工程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这座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中国当代的各类水利工程——防洪大堤、排涝管道系统等,无一不是城市规划者及决策者思想意识的物质反映。
    中国古代的生存智慧是将水作为财富,就地蓄留——半坡屋顶、四水归堂、陂塘系统,这类“海绵”景观既是古代先民适应旱涝的智慧,更是地缘社会及邻里关系和谐共生的体现。而我们当代的防洪大堤、集中快速排涝管道系统,无不反映出对水的排斥,其目的是将洪水排到下游或对岸,把灾害转嫁给异地。 
    中国常规的水利工程体现着国家意志至上的工程观,从大禹治水到长江大坝,莫不如此。然而我们漫步田间,却常常为民间微型水利工程,如陂塘和水堰所感动。“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中国古人追求的诗意栖居生活,在诗词中,在画作中,似乎都可以找到“海绵”景观的痕迹。从生态价值观来看,与自然过程相对抗的集中式工程并不明智,而民间的分散式水利工程往往具有更好的可持续性。
    中国人常说“以柔克刚”,却又崇尚“严防死守”的对抗哲学,所谓“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原本蜿蜒柔和的水流形态,被刚性的防洪堤坝所捆绑,而今都变成刚硬直泄的排水渠。貌似坚不可摧的防线顽固抵御洪水之时,洪水的破堤反击便不远矣。
    海绵的哲学强调将有化为无,将大化为小,将排他化为包容,将集中化为分散,将快化为慢,将刚硬化为柔和。只有我们在意识、思维上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海绵城市建设问题。